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物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植物生物物理学 植物研究所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507 秒)
硅藻作为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在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平衡和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硅藻通过特有的岩藻黄质-叶绿素a/c型捕光天线(FCP),可在深水下有效利用蓝绿光,极大地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团队此前已成功破解羽纹纲硅藻-三角褐指藻的主要二聚体FCP捕光天线、中心纲硅藻-纤细角毛藻的光系统II与四聚体FCP捕光天线(PSII-FCPII)超分子复合物和超大光系统...
硅藻是重要的红色谱系水生植物,每年为自然界提供约20%光合原初生产力。为适应复杂变化的海洋光环境,硅藻进化出独特的光系统和FCP捕光天线(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并结合了特殊的叶绿素c、岩藻黄素、硅甲藻黄素及硅藻黄素。目前,硅藻光系统反应中心和FCP二聚体天线的聚合方式以及光保护相关捕光天线介导的光保护机制尚未得到揭示,进一步探究其捕光天线和光系统...
果实不仅在植物繁殖扩散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果实成熟伴随着风味物质(酸、甜、香等)、果实硬度和外观颜色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过程。这些生理生化过程通常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调控。解析果实成熟过程的生理和分子调控机理对提高果实品质、培育不同成熟期品种(如早熟或晚熟),以及贮藏保鲜不同类型果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乐霁培,昆明植物所“引进人才”副研究员。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植物系统进化领域研究。从居群水平、物种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近年来主要开展真核生物横向基因转移研究
邓涛,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聚焦东亚植物区系起源与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在全球框架下整合多学科方法交叉融合,开展:i)植物多样性调查和系统分类学研究,解决长期有争议的物种系统演化问题;ii)重点关注我国特有或东亚植物区系重要特征类群,进行系统发育重建、性状进化、分化时间、起源地和多样性进化分析,并结合古化石、古地理和古气候变迁,探讨它们的起源、分化历史和可能的散布途径;iii...
郭振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植物比较功能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包括:1)竹子开花相关基因的功能基因组学:竹子开花的独特之处使得其开花机理对于研究植物开花以及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组利用资源优势,结合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基因表达谱分析,从基因组水平探讨竹子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及相关信号通路,了解竹子开花的独特机理。2)禾本科主要农...
孙卫邦,植物学,硕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领域:主要从事植物保育生物学、资源植物学和园林植物学等研究。目前,重点聚焦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保护实践等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NSFC-云南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等3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
2017年10月9日至12日,2017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在重庆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遗传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参与承办。大会主题是“植物科学改善人类生活”。来自全国各高校院所、研究机构的2200余名专家学者和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
根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特色研究所服务项目阶段考核结果、结合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第9次所务会有关特色研究所服务项目的决议精神,2017年8月24日下午“植物中高含量天然产物功能挖掘与利用”领域特色研究所服务项目由科技合作处李晓贤副处长组织召开了考核后续项目实施方案专家研讨会。 会议邀请了该领域服务项目责任领导陈纪军副所长,以及赵勤实研究员、赵金华研究员作为研讨会专家出席会议。六位项目负...
糖类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也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调控植物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糖类的代谢和信号转导由一系列的酶催化,拟南芥己糖激酶(AtHXK1)在植物的糖酵解和糖信号转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AtHXK1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对揭示植物体内糖的代谢与信号转导的双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科院植物所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解析了AtHXK1的3种状态的晶体结构。其中,结合和未结合底物的晶体结构揭...
腺毛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应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胁迫而演化出来的特殊结构,其广泛分布于陆地植物地上部分的表面。植物腺毛是合成和贮存各种类型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场所(被誉为“细胞工厂”),这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往往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广泛的生物功能,在植物防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腺毛结构微小,难以准确收集。迄今为止,绝大多数植物腺毛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功能都还属于未知。
2014年8月25日,应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和该所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所级重点实验室的邀请,西澳大利亚大学Steven M. Smith教授对昆明植物所进行了访问,并作了题为Discovery and mode of action of karrikins produced by wildfires的精彩报告。
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生化机制,自然选择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进化和产物多样性的驱动力,植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学意义不仅仅是化合物具有什么样的活性,而在于植物在选择压力下,产生的化学成分对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反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