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耕作学 土壤改良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分类学 土壤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壤学 植被相关记录109条 . 查询时间(0.307 秒)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良高寒山区边坡土壤并接种AMF促进植被恢复的方法,在结构性差、理化性质和营养状况不良的高寒山区边坡土壤中,施加有机无机复混肥,种植可供牲畜食用的黑麦草作为高寒山区边坡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并接种AMF,具体包含以下步骤:选择良种;整地;种植黑麦草;收割黑麦草;施加有机无机复混肥并接种AMF对黑麦草生长影响评估等步骤。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生态环保、成本低以及工程量小,加快高寒山区边坡植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利:一种利用地面激光雷达数据提取复杂地形条件下林下植被覆盖度的方法。
2023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Carbon stabilization pathways in soil aggregates during long-term forest succession: Implications from δ13C signatures的研究论文。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张伟团队在喀斯特植被恢复背景下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微生物调控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2022年12月29日以Linking bacterial life strategies with soil organic matter accrual by karst vegetation restoration为题发表在Soil B...
植被是联结大气圈与土壤圈的关键纽带,在全球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植被汞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一直是陆地生态系统汞循环研究的重点与前沿方向之一,先后经历了基于总汞含量分析阶段、汞形态分析的研究阶段与近十多年来汞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应用下的快速发展阶段。
杨元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和2008年分别获北京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08 至2012年,先后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和英国阿伯丁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12年07月到植物所工作。2013年度入选国家"国家引进人才计划",同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现任环境与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生态学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Global Ch...
草地沙化已成为全球性生态难题,目前中国90%的可利用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草地沙化形成裸斑,裸斑表土极易遭受风蚀,导致彼此相连形成片状或带状流沙,从而加剧草地沙化进程。因此,草地沙化裸斑植被恢复是逆转草地沙化的关键环节。而植被自然恢复是一种低成本的植被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方法,随着植被覆盖的减少,沙化裸斑从周围植被获取种子的能力大大降低,土壤种子库在退化沙质草地植被自然恢复中的作用凸显。然而,草地沙...
草地沙化已成为全球性生态难题,目前中国90%的可利用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草地沙化形成裸斑,裸斑表土极易遭受风蚀,导致彼此相连形成片状或带状流沙,从而加剧草地沙化进程。因此,草地沙化裸斑植被恢复是逆转草地沙化的关键环节。而植被自然恢复是一种低成本的植被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方法,随着植被覆盖的减少,沙化裸斑从周围植被获取种子的能力大大降低,土壤种子库在退化沙质草地植被自然恢复中的作用凸显。然而,草地沙...
2022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联合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共同举办了NSFC-UNEP合作研究项目“咸海荒漠区植被-土壤-水文过程与协同治理技术体系与应用研究”启动会暨绿色咸海创新合作研讨会。
2022年2月10日,2021年度“全球变化未来学者奖学金”颁奖典礼在线举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级博士研究生秦书琪获得首届“全球变化未来学者奖学金”。秦书琪师从杨元合研究员开展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碳循环研究,基于长期培养、控制实验以及碳分解模型等方法较为系统地揭示了高寒草地土壤碳分解温度敏感性的生物与非生物调控机制。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 A...
近日,华林中心困难立地植被恢复创新人才团队赴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开展“土壤—微生物”互作机制研究工作。该研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马琳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研究领域:土壤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季节非对称性增温对草地生态系统非生长季氮源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制”(No. 32071602, 2021.1-2024.12, 直接经费:58万元); 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模拟非生长季氮沉降增加对温带草原不同植物功能群氮吸收的贡献”(No. ...
陈蕾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研究领域:全球变化与土壤碳动态。主要成果:解析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阐明了土壤碳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调控因素;揭示了氮素调控土壤碳动态的微生物机制。
热带雨林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却支撑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生物多样性,尽管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为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长时间淋溶和土壤酸化导致土壤养分相对其他森林比较匮乏,不利于植物生长。热带雨林如何在土壤有效养分较低的情况下提高物种共存、维持生物多样性一直是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与难点。研究表明,高植物多样性与低土壤养分有效性在森林中普遍存在,但蕴含的生态学机制仍不清楚。土壤微生物作为森林生态系...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徐宪立研究团队在我国贵州省普定县陈旗小流域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次生林、灌丛、草地和耕地(对照)等四种典型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的理化指标,考虑喀斯特区土壤浅薄这一特性另采集土壤厚度指标,通过构建基于全数据集法(TDS)和最小数据集法(MDS)的土壤质量指数(SQI)对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