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针灸科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0.137 秒)
2023年9月16日,由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山西省中医院针灸科承办的“2023年基层适宜性技术铺棉灸、脐疗”培训班在太原市迎泽区中医医院顺利开班。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名医”赵立新教授进行专题培训。太原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百余人参加此次培训。
针灸科伴随建院成立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在著名针灸专家程莘农、杨甲三、姜揖君等教授带领下,逐步形成了医、教、研三位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医院重点科室,在疾病防治方面独具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已培养博士、硕士50余人,培养来自国内、外留学生、进修生上千人,承担国家科技部等各级科研课题数十项,获得各种奖项十余项。目前,科室有医生15人,护士8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
“让蒙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神经内科的张涛和侯学思说起常驻巴彦淖尔的初心,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句话。同时,作为首批专家团队成员,他们深知此次的内蒙之行,并非只关注临床诊疗,而是要从医教研全面、深入的合作拉开序幕。建立进修绿色通道,试行住培生到总院轮转,联合科研攻关;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引入远程会诊系统,推动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近期,国际著名杂志《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影响因子7.3)在线发表了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刘特研究员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张必萌主任合作的题为“Human Amniotic Fluid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 Inhibit Apoptosis in Ovarian Gran...
2021年11月5日-11月9日,“纪念上海石氏伤科150周年暨石印玉教授学术经验研讨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举办。会上就上海市慢性筋骨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进行了授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获授上海市慢性筋骨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
邢丽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委员会委员 擅长诊治中风、面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关节炎、慢性胃炎、肠炎、失眠、痛经、月经不调、肥胖症及小儿抽动症。
高建芸,针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针灸学会针灸分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针灸学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诊治单纯性肥胖、失眠、月经不调、面瘫、偏头痛、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以及小儿腹泻、多动症、抽动症、肌性斜颈等。
针灸科建设重在特色与人才     针灸  特色  人才       < 2010/9/15
中医医院针灸科多被看作附属科室,甚至可有可无,大部分医院针灸科无病房,无法形成学科的规模效应。如何改变现状,充分发挥针灸医学的优势及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从针灸科室的建设与管理着手。
自1822年清太医院取消针灸一科后,针灸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阻碍,但由于针灸本身具有廉、简、便、捷、验等优点,因此很受劳动人民的欢迎,不仅能保存于民间,同时能有所发展。如“太乙神针”法,就是由明代的“雷火针法”发展而成,初现于康熙年间,有韩贻丰著《太乙神针心论》(17l7),惜书中未载组方和制针方法,故流传不广,至雍正年间(1723~1735)经范培兰努力推广颇具疗效,得以流传。咸丰年(1851)之后...
本时期的针灸学发展也有其时代特征。针灸,以刺络放血泄热多见及多用灸法于临床,并出现了较多的以灸治为主的针灸学家。在针灸理论上,则相应发展了有关针刺泄热、灼艾保命等学说,在针刺操作手法方面也有发展,并出现了子午流注、飞腾八法等按时取穴法,提高了针灸疗效。
隋唐时期政府对针灸学相当重视,如唐太医署内已设针科。更重要的是隋唐医家积极从事针灸学科的临床实践,善于总结并致力进取,使本时期的针灸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显著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科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针灸学科的确立。   针灸学科确立的显著标志,是针灸学大师皇甫谧根据《灵枢》、《素问》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参考《难经》等古代医学文献,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针灸学的经验与成就,撰成《黄帝针灸甲乙经》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集针灸学之大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全面系统的针灸学专著。为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针灸历史非常久远,由于冶炼事业的发展,开始有了金属针,是在砥石、砭针基础上形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医缓曾对针灸治疗的宜忌作了一定的论述。秦越人以砭石弹刺奏武王面部痈肿,并和弟子子阳、子豹一起“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治疗虢太子的“尸厥”,获得成功。说明当时是针石并用的,在医学专著中,《灵枢•玉版》说:“其已致脓者,其惟砭石、铍锋之所取也”。《素问•异法方宜...
赵吉平,(1961.5—),女,河北省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中医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针灸重点学科刺法灸法方向牵头人。研究领域为中医针灸临床,主要研究方向是腧穴特异性的临床研究,以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为主要研究病种。发表学术论文26篇,主编、参编著作7部,译文40余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