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考古理论 考古学史 考古技术 中国考古 外国考古 专门考古 考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考古学 云冈石窟相关记录29条 . 查询时间(0.083 秒)
本书是作者长期以来对露天石质文物常见病害的基础理论、相关国内外资料、检测实践与关键检测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大量实验的结晶。尤其在国内她最早将新型的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用于露天石质文物病害的检测,是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石质文物的无损检测领域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同时也拓宽了太赫兹技术的研究领域。
云冈石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向往的旅游胜地。近年来到大同云冈石窟旅游的人不断增多。
2022年3月29日起,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云冈六美人”和“萌菩萨”暂时“闭关”,民众若想一睹“六美人”和“萌菩萨”真容,需等到4月18日之后。云冈研究院29日开始对云冈石窟第7、8窟进行技防设施升级改造,改造期间两窟暂时封闭。封闭时间为2022年3月29日至4月18日。云冈石窟第7、8窟开凿于公元471年至494年,是云冈营造最早的双窟,也是云冈中期石窟雕凿的开篇之作。重层布局的壁面、分栏长...
云冈石窟山顶考古发掘始于1940年。日本调查队在第3窟山顶挖了一条东西向的探沟,发现一处石板筑成的建筑基础和石雕狮头门枕石,以及有红色彩绘的白灰墙皮,还出土了筒瓦、波状纹板瓦、“传祚无穷”瓦当、“Y”形瓦钉等遗物,无疑属于北魏时期,可能是一座北魏寺庙遗址。同年,他们在云冈西部山顶的南部开了几条探沟,发现了三处建筑遗迹,包括长方形石板圈、一段石块路面、土坯砖砌筑的炕。出土遗物有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
2022年3月14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最大佛像所在的第5窟,完成设施升级改造对外开放。第5窟洞窟高17.4米,宽18.7米,进深13米。窟形为大像窟,后壁凿诵经礼拜道,造像题材为三世佛。窟内现存造像龛150多个,造像2300余尊,姿态各异。主尊高达17.4米,为云冈佛像之最。阁楼东侧第二层的角落里有一尊极其俊逸的佛造像,被称为云冈最美佛像。
云冈石窟第3窟是云冈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洞窟,在开凿过程中戛然而止。特殊的洞窟结构加上千年的自然风化催生了多种病害,其中后室顶板崩塌最为严重。为此,采用岩石测试、地质雷达和钻孔勘查等多种方法,查明了顶板岩石性质和破坏形式。在钢结构支护的前提下,利用环氧树脂裂隙注浆结合玻璃纤维锚杆牵拉的方法对顶板进行加固。对施工完成后121 d的裂隙、倾斜和应力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加固效果良好,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可溶盐是石质文物风化的重要原因,其聚集、运移与水密不可分。石窟顶部土层中的盐是云冈石质文物内部盐分的重要来源,因而研究石窟顶部土层中的水盐分布特征对未来减小可溶盐在石质文物内部的聚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云冈石窟顶部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土层的饱和渗透系数、含水率、孔隙比、可溶盐含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并结合取土位置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研究了云冈石窟顶部土层中水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率...
2017年,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照例开展文物保护日常保养工作,在第14窟到第19窟前搭上了脚手架。借助外立壁的脚手架,我们得以精确测量昙曜五窟以及第14、15窟外立壁距地面高约11米的的大梁孔,意外地发现一尊造像。此像没有被日本学者的十六卷本《云冈石窟》记录,既不是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提到的大小造像51000余尊的之一,也不是后来云冈石窟官网上介绍的大小造像59000余尊的之一,不...
2017年7月16日,山西大学云冈石窟文物考古教学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在云冈石窟研究院举行。本次挂牌仪式标志着两家单位在石窟研究、田野调查、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多方面的合作正式启动。
云冈地区周边经济发展、工业开发等因素使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石窟本身成为旅游热点,也使石窟内的病害类型、特征、面积、危害程度等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各种污染物病害对石窟的破坏作用明显加重。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石窟文化遗产,从2010年1月起,浙江大学文物保护实验室会同云冈石窟研究院和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共同对云冈石窟45个有石雕艺术品的洞窟内的污染物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对污染物种类(包括内源性...
日前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了解到,云冈石窟窟前考古有了重大发现:考古工作者经过一年多时间对第20窟西立佛残存石块的整理研究,基本确定了西立佛的原形态,这是该佛像自北魏坍塌后其形态首次被世人所认识,并有望重现其9米多高的北魏风采。云冈石窟第20窟属云冈早期造像——“昙曜五窟”之一。窟顶崩塌后主像外露,即为世人广知的露天大佛。大佛两侧为立佛,其中东立佛保存完整,佛像着通肩衣,右手施无畏,左手下垂提拎...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18日对外发布重大考古发现,已坍塌1500年之久的云冈石窟第20窟的西立佛,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整理研究,根据100多块出土石块的形状,基本确定了大佛的佛衣及手印等形状,这是该佛像自北魏坍塌后其形态首次被世人所识。
从大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两座新近发现的辽代墓葬壁画日前被整体搬迁至云冈石窟,并将在这里全面修复后与世人见面。
2014年11月12日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获悉,来自日本筑波大学、台湾屏东教育大学、大同大学和云冈石窟研究院的9位学者发布了一年来对云冈石窟研究的新成果。日本筑波大学教授八木春生此次将研究重心转向工匠,分析出不同石窟工匠的雕凿差异。
2014年中日云冈学术研讨会在云冈石窟研究院举行 与会学者合影 2014年11月5日,2014年中日云冈学术研讨会在云冈石窟研究院多功能厅举行。来自日本筑波大学、台湾屏东教育大学、大同大学和云冈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