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分子物理学 >>> 原子与分子理论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原子与分子理论 原子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283 秒)
“纠缠”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实现量子计算等重大应用的基础。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学者合作,成功制备出原子和分子间的“跨界”量子纠缠,可显著提升信息承载量,开辟出构建多体系复杂量子信息处理器的新路。
超冷原子物理中,如何观测三维物性,如能带结构、三维拓扑相等,是长期来的重大困难。一个基本原因在于,冷原子中的主要观测方案包括利用时间飞行和光照相作探测,凡这类方案只能探测冷原子的二维信息,而第三个方向在拍照中被叠加而无法得知信息。比如,沿着z方向拍照x-y平面探测原子分布,实际测量的结果是将沿z方向排布的所有x-y面累计叠加后的结果,无法对冷原子的三维物性实现准确表征。
碳家族再添新成员!据英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近日报道,科学家创造了一种名为环碳(cyclocarbon)的分子,并对其结构进行了成像:该分子是由18个碳原子组成的环。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
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原子物理学课件第一章 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
中性原子成像仪(NAIS-H)获取的高时空分辨率图像可为地球空间磁暴和亚暴过程的各类机制研究提供全景式的空间粒子分布数据,为磁层与电离层耦合、磁层能量耗散等MIT(磁层elax-elax电离层elax-elax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探测计划)科学研究任务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探测器的标定是研制过程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是日后空间探测数据分析和反演基本依据.本文利用模拟信号源对中性原子成像仪原理样机的前端电...
针对空间天气活动机理、机制及规律等方面研究需要,Kuafu卫星计划提出对日冕中性原子进行成像观测.通过分析日冕中性原子观测的科学意义和观测方法,采用编码调制方法进行日冕中性原子成像,并依据科学指标完成了整个仪器初步方案设计和仿真计算.仪器测量的中性原子能量范围为0.5~6MeV,视场范围为360°×10°.利用高压静电偏转电极板去除测量范围内的带电粒子,仪器由m序列编码调制栅网与硅半导体构成的成像...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因价格低、耗材便宜、易使用、易维护等特点,已成为常规实验室的必备仪器。GGX-9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北京地质仪器研究所(现北京海光仪器公司)于1997年推出的产品,在很多检测实验室得到广泛的应用。该型号仪器电路采用模块化设计,集成度高,主机内电路部分只有电源板和前置放大器板,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计算机完成,点灯控制、采样、启动A/D转换等时序,均由一片特制的芯片来完成,提高了仪器...
2014年4月25日上午,国防科工局在京组织召开《原子能法》立法工作座谈会。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加快推进《原子能法》立法工作,完善我国原子能法律体系,满足国际核履约的要求,促进原子能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从事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基地,著名科学家吴有训、钱三强、王淦昌、戴传曾等先后担任院(所)长,共有60余位院士曾在我院工作或学习过。现有两院院士5人,高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900余人。院下设7个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快堆设计研究所、放射化学研究所、同位素研究所、核...
据《新科学家》杂志网络版近日报道,世界上最精准的计时器原子钟又添了一个新功能:科学家可将它用作量子模拟器,来研究磁体内部电子的量子行为,以更深入地了解量子世界的奥秘。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7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一个由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为陷落反氢原子制冷的新方法,能使反氢原子温度比现在所能达到的温度低25倍,使它们更稳定,便于开展各种实验操作。研究人员指出,该成果有可能大大推动反物质实验进步,帮人们揭示反物质迄今未知的神秘性质。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国际物理学会(IOP)出版物《物理学杂志B辑:原子、分子与光学物理》上。
2005年龚旗煌教授带领的“飞秒光物理和介观光学”研究团队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008年和2011年两次考核又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延续资助。在过去的六年中,研究团队围绕时间-空间极端条件光学前沿,以实验系统建设和光学前沿及交叉研究为本,不断深化研究内容。群体完成的超快全光开关工作获得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近三年来,群体又在飞秒强激光场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方向,包括飞秒激光...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使用一种新的超高速摄像机,首次录得两个原子在分子中运动的即时影像,成功捕捉原子持续不到千兆分之一秒的运动瞬间。这项实验的详细报告发表在本周的《自然》杂志上。该实验的关键部分是,研究人员利用分子本身的电子能量作为一种“闪光灯泡(flash bulb)”照亮分子的运动。该研究小组利用超快激光脉冲射到一个分子上,从其中一个原子周围轨道撞出一个电子,电子跌回分子上形成微小碰撞...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H和B原子在有序态 Ni3Fe 合金(111)表面的吸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B原子在有序态 Ni3Fe 合金(111)表面的吸附能远低于H原子,从而更容易被有序态 Ni3Fe 合金(111)表面吸附,形成稳定结构.这导致H原子在有序态Ni-3Fe合金表面的吸附机会大大减少,降低了有序态 Ni3F...
以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为首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首次成功使用离子阱捕获了102号元素锘的原子,并精确测量了锘原子的质量。该方法使获得长寿命的超重元素成为可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自然》杂志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