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耕作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壤耕作学 玉米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194 秒)
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木薯研究中心在木薯玉米间套作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方面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系统地阐释了共生期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和玉米(Zea mays L.)间套作模式下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互作机制,并发现了间套作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提升土壤养分的机理,为木薯间套作模式改善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提升土壤养分方面提...
玉米平均产量1025.5公斤/亩!这个数字意味着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昌图核心示范区主推模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昌图县首次在常规大田规模化玉米种植中达到“吨粮田”,是昌图农业生产的里程碑!
近日,省农科院沙地所与国家现代农业花生产业技术体系生态与土壤管理岗位青岛农业大学王铭伦教授团队合作,在玉米花生带状轮作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中科院1区TOP期刊,IF:5.124)。青岛农业大学邹晓霞和沙地所史普想为共同第一作者,沙地所王海新和青岛农业大学王铭伦为共同通讯作者。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省份和小麦主产区,以仅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但因降水量分布不均,作物阶段性水分亏缺严重,影响作物高产、稳产。针对这一问题,项目组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进行了近十年的土壤耕作保墒、土壤结构改良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技术成果在河南省褐土和潮土区进行了大面...
为解决麦玉轮作体系小麦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存在的弊端,基于多年麦玉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筛选高产-节本-地力提升为一体的还田模式。选择4种还田模式,即小麦玉米秸秆均不还田(WN-MN,CK1)、小麦玉米秸秆均粉碎还田(WC-MC,CK2)、小麦高留茬还田(WH-MN)和小麦高留茬-玉米粉碎还田(WH-MC)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产量表现、土壤有机碳贮量盈亏、碳库管理指数等指标,评价将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改成高留茬...
探求品种、密度和覆膜方式对旱地地膜玉米群体特征、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高效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自然降水资源。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全膜双垄沟覆盖(FFDRF)和窄膜覆盖(NF)2个处理,裂区为紧凑型中晚熟先玉335和紧凑型中熟吉祥1号及平展型早熟酒单4号3个杂交种,裂裂区为低密度(4.5万株/hm2)、中密度(6.75万株/hm2)和高密度(9.0万株/hm2)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
为了阻止土壤地力的急速下降,维持黑土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已成为改善黑土质量的一项重要实用农业技术。尽管保护性耕作能够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状等,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民中的推广进度极为缓慢。这主要是由于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不清楚。保护性耕作能否维持稳定的较高的作物产量?其影响途径又有哪些?
连续4 a采用渗漏计测定法研究了陕西关中小麦-玉米轮作区施氮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剖面90 cm处NO3--N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NO3--N淋洗主要发生在7、8、9月份或灌溉后,年际间变异较大。监测期内各处理渗漏液NO3--N浓度和淋失量的变幅为0~103.5 mg L-1和0~21.8 kg hm-2,二者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小麦施氮150 kg hm-2、玉米施氮180 kg hm-2时...
基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施肥与地膜覆盖处理,采用原位13CO2脉冲标记的方法示踪了13C在玉米-土壤系统中的转移与分配,探讨了施肥与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合碳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土壤系统光合固定碳转移较快,且分配差异较大,其δ13C值在标记1 d表现为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且同一施肥处理下传统栽培高于覆膜栽培。标记15 d玉米植株和根际土壤δ13C值降低,而土体δ13C值却...
通过马铃薯玉米套作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控释肥对土壤养分垂直分布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肥料相比,两种控释氮肥提高了耕层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降低了氮素淋失,使耕层以下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平均减少28.60%,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提高了16.32%,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磷、钾的淋失,分别平均减少5.72%和7.03%,使磷、钾的利用率分别平均提高8.67%和10.01%。控释肥减量处理(80%常...
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素运筹对玉米干物质累积、氮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有机肥可以延长干物质积累的旺盛时期,使玉米干物质总量积累速率最大的时刻推后1~3d,增加了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氮肥配施有机肥能延长氮素积累的旺盛时期,其中,N2+M处理氮素积累的旺盛时期△t分别比N0、N1、N2、N3和FP处理延长了6、4、6、1和7d,该时段吸N量比FP处理增加 0.25 g/plant,比...
以杂交玉米蠡玉16和冀单28为供试作物,采用供高磷(250 μmol/L)和低磷(5 μmol/L)营养液的石英砂培养方法,研究2个玉米品种的各器官干重和磷积累与分配、体内磷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中的循环、流动及磷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供高磷处理相比,低磷处理的2个玉米品种各营养器官的干重、磷含量和木质部中运输的磷量显著降低; 而磷在体内韧皮部的再循环显著增加,并且玉米各部位叶片活化出的磷主要是...
针对华北地区春玉米田间灌溉和降雨相结合的灌溉模式,以北京为典型试验区,在保证作物最优土壤水分下限和灌溉定额相同的基础上,研究了滴灌灌水频率对土壤水、热分布及春玉米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春玉米抽雄期以前阶段实施的滴灌各处理中,高频滴灌下土壤平均含水率和不同深度处的土壤基质势波动幅度较小,高频滴灌下土壤水分能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土壤温度受灌水过程、土壤含水率及作物生育阶段的影响较...
【目的】研究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N、P、K吸收和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池栽试验,模拟大田不同土层容重实际存在状况,将池土分为3个层次, 各处理上层(0~20 cm)土壤容重保持一致,播前按照处理要求调整各个处理20~40 cm、40~60 cm两个土层的土壤容重。【结果】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N、P、K等营养元素的吸收有很大影响,其影响程度大小为K>P>N,这种影响在吐丝期表现尤为明显。N、P、K...
秸杆覆盖是减少棵间地无效水分蒸发,提高根层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北京大兴县的3年使用表明,覆盖秸杆3.0t/hm^2,可有效保持表层土壤结构,使表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11%,且越是干旱年份保水保墒效果越显著,夏玉米出苗率提高4%-13%;可使作物总产物质产量提高26%,籽粒产量提高20%。研究结果显示秸杆覆盖技术有明显节水增产效果,在半干旱的夏玉米种植区,具有推广价值。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