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环境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环境科学技术 有机污染相关记录201条 . 查询时间(0.134 秒)
本发明涉及卤代芳烃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具体地说是一种降解卤代芳烃有机污染物的方法,所述催化剂的活性成分尖晶石的化学通式为:AB2O4,A为Mg2+、Ni2+、Ba2+、Zn2+、Cu2+、Ca2+和Fe2+中的一种或两种,B为Al3+或Fe3+。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为采用共沉淀法,合成水滑石类化合物,再经过过滤干燥,在400℃-900℃温度下焙烧制得。将制备得到的催化剂进一步研磨与含有卤代芳烃的污染...
甲苯是一种典型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在众多VOCs控制技术中,催化氧化法因其处理效率高、净化彻底,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净化技术之一。在其实际的工程应用中,有研究者提出通过配备热交换器、电热棒加热、气流横膈膜以及保温盖板等手段来减小能量损耗。但传统电阻加热或燃料燃烧加热模式还是会造成热量的大量流失,而且还存在启停较慢、传热效率低等问题。对此,我们之前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利:一种去除农田土壤有机污染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利:一种低温加热强化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增溶脱附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利:一种Fe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利:一种基于Fe氧化还原强化的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方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加快《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落地见效,推动废气净化产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定于2023年11月10日~12日在山东省淄博市召开第十二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减排与控制会议。
本发明涉及三氯苯酚污染物的氧化去除,具体地说是一种均相与多相相结合的混合催化模式用于催化氧化处理三氯苯酚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在反应釜中,于液相体系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以氧气或空气为氧化剂,以非过渡金属盐为均相催化剂,以复合金属氧化物微球为多相催化剂,氧化去除三氯苯酚有机污染物。三氯苯酚浓度为10~500mg/L,反应温度为40~180℃,反应压力为0.1~5MPa,其中氧分压为0.2~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已对全球环境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团队在POPs领域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是国际POPs研究领域最活跃的团队之一。团队提出的若干理论与方法不仅引领了学科发展,而且发展了一系列实用技术和标准,在国家POPs控制以及国际履约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提出的垃圾焚烧、金属冶炼等行业POPs控制技术方案得到采纳和应用。5年来,团队突...
2023年5月11日至12日,由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挥发性有机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协办、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办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挥发性有机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二届挥发性有机污染污染防治技术年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会议为期2天,除大会主旨报告外,还安排了6个分会场,总共132个报告。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环境管理...
非均相催化活化过硫酸盐氧化技术由于其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最近20多年来被广泛用于水体中难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电场是一种能简便地调控催化反应热动力学和选择性的方法,但目前电场对非均相催化活化过硫酸盐过程的影响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报告介绍了界面静电场和内建电场分别对碳催化剂/过硫酸盐体系和压电催化剂/过硫酸盐体系反应过程的影响,为调控过硫酸盐的活化路径和选择性去除有机污染物提供理论指导。
森林叶片吸收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区域及全球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叶片表面蜡质可以直接快速吸附和截留大气中的气态POPs,并通过树叶凋落、雨水冲刷等过程将POPs携带到林下土壤,从而加速POPs向地表的沉降。早期研究显示,低温有助于叶片对大气POPs的吸收,但低温也会降低POPs进一步向叶片内部的渗透效率。总体上,低温条件下叶片对POPs的吸收机制缺乏系统研究。
热处理是修复有机污染土的有效方式之一,如何更快、更高效的修复有机污染土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如同时关注修复成本和效率,往往会带来更大的能耗,不符合绿色低碳修复理念。而如何确定热修复过程中土壤微观性质的转变机制、修复达标后剩余工程价值以及评价修复的低碳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土壤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有机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植物修复对解决环境污染具有广阔前景,植物-微生物协同可促进修复效果,植物促生菌被用作植物修复的强化助剂。然而,微生物辅助植物修复的效率常受到以下因素的阻抑:(1)高浓度有毒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2)有毒次生代谢产物缺乏合适的消减路径;(3)营养限制;(4)微生物菌剂修复缺乏持久动力;(5)微...
清华大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中心是2001年《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签署之年,经学校自主批建的校级科研机构,研究中心主任为环境学院余刚教授。中心以环境学院为依托,与化学系和法学院等单位共建,是国内率先成立的化学品环境公约研究机构,也是之后成立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持续技术支撑我国的POPs履约工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