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已知相关记录22条 . 查询时间(0.081 秒)
2023年12月4日,《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黎巴嫩籍研究员丹尼·阿扎领衔完成的一项最新成果——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这一新发现还证明了在蚊科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的蚊子是吸血的,并揭示了昆虫的早期吸血行为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古生物学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发现龙王鲸科(basilosaurid)一个新物种的化石残骸,这头鲸估计有2.5米长,被认为是已知最小的龙王鲸,并以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名字命名为Tutcetus rayanensis。龙王鲸科是全水生鲸的一个已灭绝科,其生存年代约4100万年前。
动物登陆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节肢动物作为后生动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纪之前均生活在海洋环境或海陆过渡相的环境。分子生物钟证据显示,在寒武纪-奥陶纪时期节肢动物可能已脱离海洋登上陆地,甚至遗迹化石记录显示在奥陶纪时期可能存在有两栖类节肢动物。然而,以多足纲为代表的陆生/淡水节肢动物的出现则是在志留纪中晚期才存在有确切的实体化石证据,且仅在劳俄大陆南部的加里东山脉(如现今的英格兰和苏格...
动物登陆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节肢动物作为后生动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纪之前都是生活在海洋环境或者海陆过渡相的环境。尽管分子生物钟证据显示,在寒武纪-奥陶纪时期,节肢动物可能就已脱离海洋登上陆地,甚至遗迹化石记录也显示在奥陶纪时期就可能存在有两栖类节肢动物。然而,以多足纲为代表的陆生/淡水节肢动物的出现则是在志留纪中晚期才存在有确切的实体化石证据;并且仅在劳俄大陆南部的加里东山脉(如...
近日,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为主导的研究团队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报道了距今约2.44亿年前一个海生爬行动物新属种——长尾红河龙。长尾红河龙发现于我国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三叠世早期海相地层,全长47厘米,体形像水生蜥蜴,超长的尾巴尤其特别。长尾红河龙是我国肿肋龙科最早的确切证据,代表了世界上尾巴相对最长(由69块脊椎骨组成)、脊椎骨总数...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5日消息,在早白垩世(距今约1.25亿年)的义县组地层,中国古生物学家发现了整株完整保存的单子叶植物——宁城中华草,这是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最早的、可靠的单子叶植物化石记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知名期刊《远古世界》(Palaeoworld)上。
在古动物演化领域,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已绝灭的圆柱齿鼠类起源于北美。不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学家领导国际合作团队最新在内蒙古发现亚洲已知最早的圆柱齿鼠类化石证据,并认为亚洲存在发现更为原始的圆柱齿鼠类的可能。
约3.72亿年前的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 F-F)之交发生了地史五大灭绝事件之一的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F-F事件),致使海洋和陆地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由于该时期陆相沉积和化石记录稀少,因而关于该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较少。另外,一些陆相地层区域的弗拉期-法门期界线位置也长期存在争议。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
离龙类是一类已灭绝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中侏罗世,至中新世消失。虽然全世界已报道的离龙种类并不多,仅有12属25种,但这个类群呈现出多样的形态特征,如新离龙类(Neochoristodera)体型大、吻长颈短且下颞孔不闭合(如西莫多龙Simoedosaurus),而 “非新离龙类”(non-neochoristodere)的体型小、吻短、下颞孔闭合,有长颈(如潜龙Hyphalosaur...
2020年3月12日由中、美、加三国学者组成的多学科研究组在北京宣布了包埋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的目前已知最小恐龙的发现。这对理解恐龙与古鸟类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当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研究的化石样品为一个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动物...
2020年3月12日,《自然》杂志发布了包埋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的目前已知最小恐龙的发现,这一发现在恐龙和古鸟类演化研究上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的化石是一个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动物头骨,同位素测年发现该地区的琥珀形成于白垩纪中期,约9900万年前。该化石包埋在透明琥珀中,头骨壁薄但体积相对很大,且被皮毛包裹。研究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无损、高密度灵敏度、高分辨率且大视场的获得头骨的3D完整信息。同步辐射硬X...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在北美发现的一种德氏猴化石显示,该物种生活在距今约5600万年前,这是迄今已知的灵长目最古老祖先,为研究灵长目起源提供了新线索。
在演化发育生物学领域有一个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争论:最早的后生动物到底是直接发育的还是间接发育的?绝大多数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都有幼虫阶段,因而,生物学家认为间接发育是后生动物发育的原始特征。然而,由于已知的化石胚胎都是直接发育的,古生物学家认为直接发育才是后生动物发育的原始特征。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华侨与北京大学教授董熙平报道了在陕西宁强发现的距今5.35...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宣布,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已知的最古老大脑化石(5亿多年历史),这有可能解释节肢动物的头部最初是如何进化出来的。刊登于《当代生物学》期刊上的该研究描述称,研究人员分析了两个节肢动物祖先——与现在的昆虫、甲壳类动物和蜘蛛有关系,并鉴别出一种与它们大脑相连的名为前骨片的坚硬片状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俊及其合作者最近在Biology Letters上在线发表了《最晚的阔齿龙型类展示出古生代晚期四足动物的生物地理》。文章报道了已知最晚的阔齿龙型类——穿孔水库龙(Alveusdectes fenestralis)。化石来自河南省济源小浪底水库附近,层位是上石盒子组顶部,距今约2.56亿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