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一号相关记录94条 . 查询时间(0.516 秒)
风云四号B星于2021年6月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研制的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2021年7月20日14时成功加电开机工作。
木星拥有太阳系中最强的极光活动,其绚丽发光现象背后对应着丰富的空间等离子体过程,并且不同位置的极光可以反应行星空间不同区域的物理过程。目前主流的木星极光产生机制是1979年由Hill提出来的“共转破坏”驱动机制。该观点认为,木星旋转只能够带动靠近行星区域的磁层共转,而距离较远的磁层区域则难以维持共转,从而在磁层中形成等离子体的剪切流,驱动环状粒子沉降以形成极区主极光带。
2021年6月7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着陆区域高分影像图。图像中天问一号着陆平台、祝融号火星车及周边区域情况清晰可见。
当地时间5月24日,阿联酋“希望号”火星任务项目经理奥姆兰·沙拉夫(Omran Sharaf)表示:“在‘希望号’火星探测器成功抵达火星,近乎完美地进入火星轨道,并从捕获轨道过渡到科学轨道之后,我们已经完成了调试、校准和测试阶段。我很高兴能够报告‘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已经准备好开始其为期两年的科学(探测)任务。”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我所潘永信院士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了探测器火星着陆情况。
反射光谱是获取月表物质组成的重要手段,但月表高温使月壤产生的热辐射会改变光谱形态,从而掩盖矿物的特征。在月球赤道附近的当地中午,月壤的最高温度可达130℃以上,在如此高的温度下,热发射可以极大地改变2 μm之后波段的反射率光谱特征,从而影响对月壤物质组成的判断。获取准确的月表温度是消除热辐射对月壤真实反射率污染的关键。月球LRO卫星的DIVINER探测器可以获取月表的温度,但都是利用热红外波长(>...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拟定于2021年6月中下旬在山东青岛举办(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会议主题为“经济高效油气地球物理”,旨在交流油气地球物理相关理论、方法及技术的最新进展,促进非常规、深层、海洋、山地等领域复杂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本次会议拟设置不同的专题报告,给油气地球物理行业领域专家学者、学生提供交流平台。
地球物理技术已经拓展至深地、深海和深空,全域探测的趋势已经悄然来临。探索全域智能感知的理论和方法,为人类社会的科学和经济发展持续不断的提供资源,需要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集思广益、大力投入。为推动地球物理技术在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发展,拟定于2021年5月21日-23日在湖北武汉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学术会议—全域地球物理探测与智能感知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邀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就地球...
沉寂四十多年之后,人类再次从月球表面采回新的样品。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样品舱成功返回地球,圆满实现我国探月工程第一阶段“绕”、“落”、“回”三步走的目标。嫦娥五号采回的月球样品和阿波罗样品有什么区别?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新的科学认识?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返回着陆,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12月19日,国家航天局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移交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代表着月球样品的科研工作正式起航。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成功软着陆。嫦娥四号共搭载了9台科学载荷,其中有3台是国际载荷,在这3台国际载荷中,“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LND)搭载在着陆器上,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德国基尔大学联合完成,首次在月表实地进行粒子辐射环境探测,该仪器的首席专家分别是德方的Robert.F.Wimmer-schweingruber教授...
月球很早就停止了大规模构造活动,较完整地保留了天体撞击的痕迹,是研究行星早期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撞击作用会深刻地改造原始的月壳物质,是月面物质大规模运移的重要动力,影响范围可达几百乃至上千公里。探测月球浅层结构是深入认识月球撞击和火山喷发等历史的关键,对于月球环绕探测、着陆巡视探测和采样返回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月球没有稠密的大气和全球范围的磁场,绝大部分太阳风离子可以直接打到月表,被月表散射或对月表物质溅射而形成能量中性原子(ENA)。月表中性原子的参数特征对于研究太阳风与月表的微观相互作用、月表溅射在月球逃逸层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最新的研究发现,月面能量低于0.1Esw(Esw为入射太阳风离子能量)的中性原子通量明显高于以往遥感观测结果,这一发现使科学家距离揭示太阳风与月表相互作...
在过去的四十几亿年里,小行星撞击产生的粉碎、熔融、粘合和混合等物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月球表面。在太空风化的共同作用下,月球表面形成了一层广泛分布、厚约2-15 m的月壤。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迎来了最新研究成果。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该中心科研团队历经1年多研究,揭晓“张衡一号”首次在电离层对Pc1地磁脉动实现南北共轭观测。2018年2月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