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细胞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细胞学 叶绿体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084 秒)
近日,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汪松虎教授课题组在《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Stress-induced endocytosis from chloroplast inner envelope membrane is mediated by CHLOROPLAST VESICULATION but inhibited by GAPC”的研究论文,解析了来自叶绿体内膜(chloroplas...
叶绿体是植物和藻类细胞中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细胞器。作为一种由两层膜包被的特殊细胞器,叶绿体含有其自身的基因组,其表达是与核基因组的表达紧密协调的。叶绿体的蛋白质有两种来源,有一小部分(50-200个)是由叶绿体基因组编码,而大多数的其它叶绿体蛋白质(2000-3000个)则是由核基因编码的。核基因编码的叶绿体蛋白前体(preprotein)是在细胞质中由80 S核糖体合成,其氨基...
光合作用通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不仅提供地球上大多数生物的食物来源,而且释放氧气并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研究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叶绿体作为植物的关键细胞器,执行包括光合作用在内的核心代谢过程。叶绿体功能的建立和维持需要对其蛋白质稳态进行精确的调节。然而,光合作用许多核心组分的调控机制目前还是未知的。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也是重要的生物反应器。作为半自主细胞器,叶绿体含有3000多个蛋白,其自身基因组仅编码100个左右蛋白,其他蛋白由核基因组编码并通过叶绿体被膜上的TOC和TIC复合体转运。大部分核基因编码的前体蛋白以未折叠状态进入转运复合体,分子伴侣和蛋白酶组成的质量控制系统可确保所有进入叶绿体的多肽正确折叠或降解。然而,对于叶绿体内膜TIC复合体的组分、马达蛋白的组成以及从细胞质进入叶绿...
叶绿体是植物特有的细胞器,既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也是多种生命活动必需代谢物的合成部位。四吡咯(如叶绿素、血红素等)的生物合成便发生于叶绿体,一方面,叶绿素和血红素是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必需代谢物质,另一方面,如果四吡咯中间产物过量积累,见光后易产生活性氧,往往造成植物的氧化损伤。因此,四吡咯合成途径的精细调控对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适应十分重要。开花植物特有的MORF(Multiple organe...
2022年3月11日,PNAS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Chanhong Kim研究组和台湾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李秀敏教授研究团队合作的题为“TIC236 gain-of-function mutations unveil the link between plastid division and plastid protein imp...
2022年3月11日,PNAS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Chanhong Kim研究组和台湾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李秀敏教授研究团队合作的题为“TIC236 gain-of-function mutations unveil the link between plastid division and plastid protein imp...
2004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Klaus Apel(1942-2017)及其研究团队报道了一个重要发现:叶绿体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到叶绿体产生的单线态氧(1O2)及其传感器蛋白EXECUTER1(EX1)的调控(Wagner et al., 2004 Science)。EX1蛋白结构域的修饰或功能缺失会导致植物无法感知1O2变化,进而抑制了细胞核1O2响应基因的表达和细胞死亡的发生(Wang e...
2020年8月24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Rosa Lozano-Duran研究组题为“A defence pathway linking plasma membrane and chloroplasts and co-opted by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文章揭示了植物中存在一条连接细胞膜和叶绿体的重要抗病信号...
2020年3月12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立新教授课题组及合作者在光合作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阐明了相分离驱动叶绿体内蛋白分选的新机制,推动了蛋白转运机理的进一步深入,揭示了相分离的重要生理意义,而且对于探讨叶绿体的生物发生、光合器官的建成和功能调节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成果以“Liquid-liquid phas...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长期致力于能量代谢调控叶绿体和线粒体活性氧产生与细胞死亡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以拟南芥细胞死亡突变体mod1为基础(Mou et al, 2000),通过系统解析mod1的抑制子,鉴定了一系列调控叶绿体—线粒体信息交流的关键基因(Wu et al, 2015; Zhao et al, 2018; Luo et al, 2019),揭示了苹果酸循环途...
中科院植物所迟伟研究员团队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运用亚硫酸盐测序法在叶绿体16S rRNA中鉴定到一个甲基化位点C1352,同时分离了一个拟南芥突变体cmal,在该突变体中C1352位点不能进行正常的甲基化。基因克隆表明CMAL基因编码一个定位于叶绿体的SAM依赖型的RNA甲基转移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位点的甲基化修饰如果被破坏,叶绿体核糖体的组装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018年12月27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心戚益军研究组在《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叶绿体到细胞核逆行信号调控拟南芥microRNA生成”(Chloroplast-to-Nucleus Signaling Regulates MicroRNA Biogenesis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叶绿体逆行信号可以调控拟...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郁飞研究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中科院生物大类一区,影响因子6.456)在线发表了题为“Balance between cytosolic and chloroplast translation affects leaf variegation”的研究论文。该文章首次揭示了细胞质翻译过程和叶绿体翻译过程的协同平衡调控叶绿体发育的机制,叶绿体FtsH蛋白酶复合体...
毛茛目星叶草科仅包含星叶草和独叶草两个东亚特有种。这两个种均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它们具有跟裸子植物银杏相似的开放式二叉状分枝叶脉脉序,这在被子植物中十分罕见。 为了更好地研究真双子叶植物基部类群叶绿体基因组的进化趋势,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博士孙延霞对星叶草和独叶草的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并重建了毛茛目全部共七个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他们在星叶草和独叶草叶绿体基因组的大单拷贝区均发现了一个...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