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演化历史相关记录24条 . 查询时间(0.146 秒)
2024年4月26日,Nature旗下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2023年影响因子9.0)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课题组、韩国釜山大学、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利用西太平洋海洋沉积矿物学和地球化学风化记录,重建了14万年以来西太平洋岛弧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大数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团队依据区系重要性指数定量筛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被子植物特征类群,并基于72个特征类群的冠群年龄,首次采用“谱系累积速率(Lineage Accumulation Rate)”阐明东亚常绿阔叶林多样化演化历史。结果显示,特征谱系累积速率在早渐新世时期迅速增加,表明东亚常绿阔叶林在该时期可能已经形成,该结果与古植物学相关研究结论相符;在随后的渐新世—...
大西洋是经向翻转环流(AMOC)是大洋热盐环流传送带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能够重新分配海洋热量和盐分,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被称为地球气候系统的“阿喀琉斯之踵”。那么,地质历史时期AMOC是如何形成演化的?又是什么物理机制维持了AMOC的正常运转?这些科学问题尚没有明确答案。
2023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活动频繁,可能与东亚冬季风等大气环流活动强弱变化有关。开展过去东亚粉尘演化历史以及驱动因素研究有助于为现今沙尘活动机制提供重要参考。末次冰盛期以来(26.5–19 ka)的亚洲粉尘演化研究以往多集中于黄土高原和中亚干旱区等地,对位于东亚冬季风下风向的我国东北地区湖泊沉积物的记录研究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东亚粉尘活动驱动因素的进一步认识。
阿尔金断裂是亚洲内陆地区巨大的断裂,东西长约1600公里,构成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界,控制着高原北部的地形地貌发育和地震活动,同时,它还分隔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阿尔金山-塔里木和祁连山-柴达木、河西走廊能源-金属富集成矿带(图1a,1b)。因此,研究它的形成演化历史,对认识亚洲东部构造-环境演变过程,检验和完善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理论,指导我国西部能源与矿产勘查、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它的形成历史...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课题组主导的西南马里亚纳岛弧构造、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基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火山岩和变质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对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在岩浆和构造演化方面的重要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深海研究》(Deep-Sea Research Part I)上。
2023年4月14日,中科院海洋所张国良课题组主导的西南马里亚纳岛弧构造、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火山岩和变质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对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在岩浆和构造演化方面的重要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海洋科学期刊《深海研究》(Deep-Sea Research Part I)。
2023年3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黄方课题组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授Roberta L. Rudnick合作,通过冰碛岩和火成岩的钒(V)同位素研究,确定长英质成分主导的陆壳形成于距今30亿年之后。相关研究成果以Dominance of felsic continental crust on Earth after 3 billionyears ago is ...
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该地区现代植物多样性的面貌何时形成,与地球环境(地形、地貌和古气候等)的演变有何关系,一直是地质学和生物学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目前虽有大量的相关研究,但由于缺乏精确的地层年代约束以及保存完好的化石记录,上述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吕合盆地位于云南楚雄州楚雄市,产大量保存精美的植物化石。最近基于火山凝灰岩锆石的U-Pb测年结果显示,位于该盆地的吕合镇...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优势类群主要是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和山茶科。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北纬24°至32°、东经99°到123°的范围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将会如何演化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尽管预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未来的变化趋势还十分困难,但是通过研究它过去的演化历史可为...
重建青藏高原生长过程对于评估印度-亚洲碰撞对高原形成的影响至关重要。青藏高原内部发育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完整地记录了其源区和本身隆升剥露过程,从而为认识青藏高原生长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拉萨地体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印度-亚洲碰撞影响前缘地区,也是新特提斯洋俯冲和拉萨-羌塘地体碰撞影响的关键部位。因此,重建拉萨地体隆升剥露历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然而,拉萨地体早期隆升历史,尤其是北拉...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课题组基于对喜马拉雅地区的长期考察研究,重建了该地区现生大部分两栖爬行动物类群的时空演化动态历史,并由此探讨了喜马拉雅山脉隆升及南亚季风发育等重要地质历史事件的假说,揭示了这些事件对生物分化、迁移的影响。相关成果以“Herpetological Phylogeographic Analyses Support a Miocene Focal Point of Himal...
2020年4月29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SA)在线发表了关于生命耐砷机制起源的研究论文"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 expanded the genetic repertoire of arsenic metabolism and cycling",揭示了...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云鹏学科组陈承声和邓瑞两位博士研究生采用PVTsim和盆地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恢复了塔里木台盆区深层寒武系轻质油藏和奥陶系凝析气藏的油气相态及演化历史。首先利用PVTsim软件恢复储层流体组成,模拟过程采用实测油气物性(粘度、密度和气油比等)进行校正直到流体组成与实测相符,并建立符合流体组成的相态模型;然后利用PetroMod盆...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岩浆活动被认为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而板块的俯冲作用又势必会对地幔的性质产生重要影响.晚中生代基性岩脉在中国东南部尤其是沿海地区广泛分布,揭示中国东南部地幔演化历史及其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之间的潜在成因联系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因此,对湘、赣、浙、闽、粤五省基性岩脉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总结,通过恢复它们的原始岩浆组成,厘定其地幔源区岩性,揭示了研究区地幔的岩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