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循环相关记录101条 . 查询时间(0.183 秒)
铅(Pb)污染物是环境中的隐形杀手,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尤其是儿童)具有极大危害。而且,2023年来地质载体中的Pb污染信号也被提议可用来表征人类世。因此,全球Pb循环研究备受关注。目前的Pb污染研究多集中在两极和中高纬地区,低纬地区的Pb循环研究非常缺乏。2023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极端气候事件及影响”团队(EXCEIS)谭亮成课题组领衔,首次基于泰国南部Klang洞和我...
准确而定量地描述碳排放、气候变化与地质碳汇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制定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科学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理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未来大气CO2浓度的急剧变化是否会影响地质碳汇的潜力?大陆硅酸盐风化如何响应快速碳排放?
二氧化碳(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重要原料,大气中CO2浓度升高(eCO2)会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提高生产率,这就是CO2的施肥效应。长期以来,eCO2的施肥效应一直被视为未来全球粮食安全有效保障之一。然而,CO2施肥效应容易受土壤养分胁迫影响。例如前人发现长期高CO2条件下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氮(N)发生明显下降,导致eCO2对植物的施肥效应逐渐下降甚至消失。目前,eCO2对土...
碘的大气地球化学循环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大气是碘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枢纽,海洋中的碘能够通过大气的干、湿沉降输送到陆地。气态碘还能有效降低臭氧含量,导致云凝结核的形成,因而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碘的放射性同位素是辐射环境应急监测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辐射健康。长寿命放射性碘同位素129I既可以作为碘循环的理想示踪剂,还可用于示踪放射性污染物及其他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然而129I在...
磷通常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限制因子,可能调节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反馈。然而,以往国内外关于增温对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和氮循环上,且多数集中于高纬度地区,增温实验周期较短,人们对该区域增温背景下磷循环过程的认识仍非常有限。
热带森林储存大量的有机碳,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森林火灾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亚马逊热带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就已经明确指出,大规模的毁林有可能将亚马逊生态系统推向一个不可逆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毁林加剧当地的干旱和高温,将致使世界上最大的雨林慢慢消失,对生物多样性和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然而,直到现在,这个...
全球变暖背景下,水循环增强,降水时空变化不均匀程度加剧,极端降水事件频发。明晰局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是理解降水变化的重要基础。形成局地降水的水汽一部分来自外部水汽输送,另一部分则由本地蒸发、蒸腾等过程贡献。求解降水再循环率,定量分析水汽源-汇之间的关系,区分水汽源地对区域降水的贡献,有助于理解影响降水变化的物理过程和机制。 氘盈余(d-excess=δ2H-8δ18O)作为一种灵敏的综合性示踪剂...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CCES地球系统模式研发团队吴成来副研究员、林朝晖研究员、张贺副研究员等人及其合作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风蚀物理学理论的动力学起沙模型,并通过与陆面过程模式CoLM的耦合,建成了包含沙尘-气候-植被间相互作用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0。该起沙模型可考虑土壤沙粒的轰击运动、土壤团聚体的破裂作用,以及精细地表土壤和植被特征对起沙的影响,具有坚实的风...
2021年8月28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项目《亚洲风尘循环的过程、机制和环境效应》(项目编号: 2016YFA0601900)课题结题绩效评价会在西安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举办,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会议聘请陕西师范大学董治宝教授为课题绩效评价组组长,科技部全球变化应对专项项目责任专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郭正堂院...
大气水循环是气候学研究的经典话题,但是如何提高大气水循环的模拟能力是气候模式研发领域的挑战性问题。这一问题在青藏高原地区尤为突出。青藏高原被誉为“亚洲水塔”,其降水对局地和下游的生态及环流皆有深远影响。然而,当前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的降水模拟普遍存在显著湿偏差。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凯和郑循华所在的碳氮循环团队和宁波海尔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入合作,研发了一款便携式、高精度、快响应的开路多通池激光氨分析仪。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数值预报室副研究员王连仲课题组在“集合短临数值预报系统东北地区试验运行”研究方面发布最新进展。
中科院植物所刘玲莉研究组基于华北地区气溶胶浓度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结合野外观测、机理模型和卫星遥感观测,评估了气溶胶对植物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机理。研究人员发现,在中等水平的气溶胶浓度下,大豆的阳生叶、阴生叶和冠层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在整个华北平原区域,通过卫星观测到的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表征生态...
2021年3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共同承担的青海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青海草地水、热、碳通量观测网络研究平台”通过专家验收,为青藏高原碳循环研究及国家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轨道参数(岁差、倾角和偏心率)的变化会影响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分布。岁差可以调节太阳辐射的季节分布,其周期约为23kyr。由地轴倾角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很小,然而来自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代用气候记录显示了明显的倾角信号。对于热带降水季节循环对岁差和倾角的响应,我们知之甚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