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物理学 恒星天文学 恒星形成与演化 星际物质物理学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恒星与银河系 行星相关记录81条 . 查询时间(0.278 秒)
巴西圣保罗大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和大气科学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员研究了192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样本,发现行星的存在与恒星中低锂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太阳的锂丰度与其“双生”恒星相比异常低。这项研究使用了欧洲南方天文台(ESO)3.6米望远镜的数据,还可以通过分析恒星的化学成分来帮助识别其轨道上是否存在行星。该成果发表在天文学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德国和荷兰科学家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次在一颗婴儿恒星周围的行星形成气体和尘埃盘内探测到水以及形成地球等天体所需的其他分子。科学家此前认为,这种极端环境不适合岩石行星形成,但最新发现表明,类地行星或许能在更广泛的宇宙环境中形成。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极不寻常的行星系统,它由6颗行星组成。这些行星都比地球大,但比海王星小,围绕着附近的一颗恒星运行。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自然》。
震惊!1/3的类太阳恒星曾吞噬行星     恒星  吞噬  行星       < 2021/9/6
2021年8月30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多达1/3的恒星吞噬过至少一颗自己的行星。这一发现能帮助天文学家缩小寻找类地系外行星的范围,排除那些不包含类地行星的恒星系统。
近期,《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与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等单位的合作成果,揭示了远离恒星的行星(轨道周期大于10天)之间形成近共振构型的机制以及原行星盘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Kepler及其后续空间探测任务K2发布的约6000颗行星候选体的分析发现,同一系统中相邻两行星的周期比在近轨道共振的位置处有大量累积,如周期比在2.0,1....
2021年1月26日,权威学术杂志《自然-通讯》发布2020年度“天文学和行星科学”十大亮点研究论文,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领衔开展的合作研究论文《Evolving parsec-scale radio structure in the most distant blazar known》入选其中。
北京时间11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绕太阳旋转,就像一艘船漂浮在它的船锚周围一样。但是,如果某人或者某种原因导致船与锚脱离会怎样呢?一颗体积较小、脱离任何恒星束缚的行星,穿过星际空间会发生什么?当一颗行星“四处漂流”会发生什么?目前,科学家最新观测发现一颗地球体积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银河系,此前从未观测到该现象。
据英国剑桥大学网站2020年9月21日报道,由该校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发现了一种新行星——“超热海王星”LTT 9779b。研究人员指出,此前有模型指出,此类行星不可能存在,因此,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有助洞悉行星的形成和演化历程。
据“sky&telescope”官方网站近日消息称,一组加拿大天文研究团队发现,被称为“行星之王”的木星可能拥有大约600颗直径在800米以上的候选卫星!它们大部分分布在宽阔、形状不规则的逆行轨道上。而这一新发现也引发出新争论:可以被称为卫星的天体,其尺寸的界限到底是什么?
英国《自然》杂志16日公开一项天文学最新发现:美国科学家团队首次公布了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绕白矮星旋转的证据。这一发现为一种理论提供了坚实依据,即大质量行星能够在白矮星形成期间迁移到附近轨道,并继续“生存”下去。
天文学家首次直接给绕类日恒星旋转的多行星系统拍摄“全家福”。据美国太空网22日报道,一项新研究称,位于智利的隶属于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拍摄了两颗气态巨行星绕类日恒星TYC 8998-760-1旋转的情景,鉴于TYC 8998-760-1是“小鲜肉版”的太阳,因此,最新研究有助科学家管窥太阳系年轻时的情景。研究人员表示,此前只有两个多行星系统被直接成像,且这两颗恒星都不是类日恒星。此...
英国天文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撰文称,他们最近发现了一颗新型天体,正在与一颗遥远的恒星“共舞”。该天体可能是一颗气态巨行星的内核,让他们得以首次管窥此类行星的“内心”,从而揭示其形成演化之谜。研究人员称,诸如木星和土星等气态巨行星被称为“类木行星”,在这些行星上,浓厚的氢气和氦气包裹着一个固体内核,但以前从未有人看见这些固体内核,最新天体据信是一颗气态巨行星浓厚大气层被剥夺后留下的固体内核。
2020年6月30日,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天文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的红外观测数据及热物理模型,揭示了主带小行星中的Vesta族群的热物理特性,对理解小行星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20年6月16日报道,加拿大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天文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的计算表明,银河系约有60亿颗类似地球的行星。研究人员强调说,估计不同恒星周围出现不同行星的几率,可以对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理论提供重要限定,并有助于优化未来将开展的旨在寻找行星的任务。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9日发表的一项天文学研究,大气矿尘对类地行星的宜居性产生重大影响——会提高系外行星的潜在宜居性。这项发现意味着未来对系外行星解读结果将有所改变,当研究类地系外行星时,必须要考虑矿尘的潜在影响。所谓“宜居带”,指的是恒星周围存在一个表面可能有液态水的类地行星的区域,因此它是搜索地外生命的重点目标。而位于“宜居带”的行星也意味着是适宜人类生存的行星,科学家一直在试图寻找到这样的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