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新疆相关记录42条 . 查询时间(0.245 秒)
引力波探测是天体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对于基础物理研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引力波有很宽的频率范围,不同频率需要使用不同技术手段进行探测。目前,脉冲星测时阵(PTA)是探测纳赫兹引力波的唯一手段。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与多家天文研究单位合作,共同成立了中国脉冲星测时阵计划(CPTA)。2023年,CPTA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表明我国纳赫兹引力波探测能力达到国际领...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极限探测星等灵敏度的星敏感器辐射损伤评估方法,该方法中涉及装置是由静电试验平台、积分球光源、样品调整转台、样品测试板、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有源像素传感器样品、直流电源、计算机、平行光管、自准直经纬仪、单星模拟器和成像镜头组成,利用自准直经纬仪将固定在样品测试板上的成像镜头和平行光管对齐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将单星模拟器调到5等星,通过成像镜头对模拟单星星点成像,同时调节光学镜头,使星...
成果设计和制作基于地图代数理论的现代地貌图符号系统,成功完成了16幅新疆1:100万地貌图编制,建成了总数据量达60GB的新疆地貌信息系统。成果已在 “新疆主体功能区划”、“全国林业区划”、“国家西部1:50000地形图空白区测图工程”、“新疆水资源评价”、“新疆额敏河流域规划”、“塔里木盆地南缘风沙线生态建设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等国家和自治区的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与检验;支持了“中国1:100...
王兆军,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致密天体磁场的形成与演化。201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毕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篇,2015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7月3日6时2分在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合奇县发生5.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40.88度,东经78.14度,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立即启动震后科技应急处置预案,产出了震源参数、余震序列精定位、地震动强度预测图等科技支撑产品。利用区域台网波形数据,采用贝叶斯自助优化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矩张量解,断层节面I:走向300°/倾角63°/滑动角1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壳幔结构探测学科组硕士生杜培笑、李扬在导师吴晶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与本所王建研究员、韩春明研究员、赵亮研究员和肖文交院士及西澳大学Mark Lindsay教授与袁怀玉教授合作,在喀拉通克矿区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100台单分量短周期密集地震观测,并采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2018年6~8月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分析,成功获取了矿区下方浅部地壳(0~1.3 ...
利用于田震中300 km范围内的1个GPS连续站和12个GPS流动站数据,解算得到了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并反演了发震断层滑动分布,探讨此次地震对周边断裂的影响.地表同震位移结果显示,GPS观测到的同震位移范围在平行发震断裂带的北东-南西向约210 km,垂直发震断裂带的北西-南东方向约为120 km,同震位移量大于10 mm的测站位于震中距约120 km以内;同震位移特征...
文中利用新疆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MS6.2地震及ML1.0以上地震的震源位置,结果显示,余震沿NE和NW 2个方向展布,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范围内。同时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呼图壁MS6.2主震和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了呼图壁6.2级地震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余震分布特征,探讨...
运用QSGRN/QSCMP理论地震图计算与合成方法,根据震源机制解设定断层几何参数,模拟了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6.7级地震周边区域加速度记录,经场地条件校正绘制了地震峰值加速度分布图。通过对2个强震台观测波形数据与模拟加速度波形数据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两者振幅数量级相当、频谱特征一致性较强。同时,提取了实际调查点坐标所对应的模拟峰值加速度,并与实际调查点烈度进行对比,发现两...
2016年8月15日,CSIRO(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首席科学家David A Clark博士、肯塔基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Dhananjay (tiku) Ravat一行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David A Clark博士交流题目是“磁力调查数据在认知、过程和地质解释方面的进展:勘查应用”。他首先向参会人员介绍了CSIRO的基本情况,然后重点介绍了地球物理勘查模型...
2016年8月15日,CSIRO(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首席科学家David A Clark博士、肯塔基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Dhananjay (tiku) Ravat一行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David A Clark博士交流题目是“磁力调查数据在认知、过程和地质解释方面的进展:勘查应用”。他首先向参会人员介绍了CSIRO的基本情况,然后重点介绍了地球物理勘查模型...
基于2015年皮山MW6.4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该地震在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周围地区的水平应力变化。结果表明:1)皮山地震造成西昆仑山前逆冲断裂西段库仑应力降低(达9.5×103Pa);西昆仑山前逆冲断裂东段和康西瓦断裂中段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因此要注意西昆仑山前逆冲断裂东段的危险性。2)对余震位置的统计分析认为,大多数余震受到主震的触发作用;主震造成周围地...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 震中位于阿尔金断裂西段, 这是继2008年3月21日于田7.3级地震后在塔里木盆地南侧发生的第2次7级地震.这次于田7.3级地震的余震主体沿NE向分布, 余震区的西南段呈近SN向分布; 绝大部分余震与前震在余震区西南密集分布, 强余震(全部的5级以上地震和81%的4级地震)绝大多数都分布在这个区域, 第1天的余震主要在这个区域呈近SN向分布, 余震...
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这一地区6年来连续发生2次强烈地震,震中相距不到110 km. 由于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仍不清楚.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地震精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及其背景地震活动进行重新定位,确定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本研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 这一方法假设两个地震的震源距小于事件到台站的距离,两个事件到同一台站的走时差主要归因于其空...
2008年10月5日新疆乌恰Mw6.7级地震发生在南天山、帕米尔高原及塔里木盆地交汇地带,基于地震波反演的震源机制解确定的震源深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日本ALOS卫星的PALSAR图像,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卫星视线向(LOS)和方位向(Azimuth)的形变,采用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和有界最小二乘(BVLS)算法,以网格矩形位错元法对发震断层的几何产状、滑移及分布进行了估算,结果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