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 农业基础学科 农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农学总论 响应相关记录133条 . 查询时间(0.307 秒)
近日,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郭梁青年研究员在植物物候响应气候变化机制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相关成果以“Climatic drivers and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variation in 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leaf-out and flowering”为题发表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期刊 Current...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系统分析了物候期的时空变化、气候变化与大豆不同生长阶段的关系,大豆生产和生长季节的物候期变化趋势以及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和适应性,为合理规划大豆生产以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大田作物研究(Field Crops Research)》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受邀在Cell Press旗下国际植物学权威综述期刊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Role of Ethylene in Plant Temperature Stress Response”综述论文,系统介绍了乙烯在植物温度胁迫响应中作用与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变化碳循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物候变化和碳循环年际变化密切相关,是全球变化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现有物候变化研究大多关注植被春季物候变化,如展叶期、开花期等,对秋季物候变化的机制分析略显滞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吴朝阳研究员、葛全胜研究员等联合美国、欧洲国家的全球变化领域专家开展了北半球植被秋季落叶期物候响应干旱变化的研究。
2022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质量保育团队、CAAS-CIAT可持续农业联合实验室开展了微生物降解四环素机制研究,探究了真菌、细菌对四环素的降解特性及降解途径,并基于代谢组学推测了降解菌株对四环素胁迫的代谢响应模式。相关成果发表在《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微生物(Microorganisms)》杂志上。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何进教授研究团队揭示了分枝杆菌适应饥饿压力的一种新机制,进一步阐明了结核病原菌——结核分枝杆菌在宿主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机制,为结核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浓度([CO2])不断升高,并驱动着全球气温上升。[CO2]提高光合效率从而使水稻增产,但由于高[CO2]下可发生光合下调,限制了产量的增幅;增温对水稻光合效率的影响因生育期不同而异,二者共同作用对水稻光合作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尚不明确。
2021年11月7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与景观生态研究所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IF=7.963) 上发表了题为“Global pattern and associated drivers of grassland productivity sensitivity to precipitation change”的研...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浓度([CO2])不断升高,并驱动着全球气温上升。[CO2]提高光合效率从而使水稻增产,但由于高[CO2]下可发生光合下调,限制了产量的增幅;增温对水稻光合效率的影响因生育期不同而异,二者共同作用对水稻光合作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尚不明确。
矿质养分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一般来说,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分配受到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但是,热带森林植物叶片矿质养分含量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变化的响应仍不能被很好地测定。
2021年4月28日,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陆瑞菊研究员、刘成洪研究员领衔的“麦类作物高效育种技术创制及其应用”科研创新团队在生物学国际主流期刊BMC Genomics上发表了题为“Genome-蔗糖非发酵-1-相关蛋白激酶(SnRK),作为新陈代谢和生物或非生物胁迫信号途径的交叉感应器,有时候也涉及脱落酸(ABA)信号途径,在植物新陈代谢调控和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大量生产与广泛应用,塑料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来源主要是降解后的塑料碎片、合成纤维等。最新研究发现,塑料微粒在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中已广泛存在。但是微塑料对作物生理响应过程及激素调控网络的影响仍未可知。为此,东北地理所科研人员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团队以大麦为研究对象,针对大麦响应塑料微粒的生理机制开展了相关研究。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以黔桂喀斯特典型水热梯度样带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工程实施15年后人工恢复(耕地退耕造林)和自然恢复(耕地退耕植被自然再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并以耕地和成熟林为参照(图1),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助理研究员马倩倩在黄建国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物候观测历史数据,分析了常见温带树种春季展叶和开花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进而揭示了冬季春化作用、春季积温和光周期等环境因子对这两个物候期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生态学杂志》。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储成才研究组致力于水稻营养高效吸收利用的分子基础解析及作物的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鉴定到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1B的自然变异是导致水稻籼粳亚群间氮利用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Hu et al., 2015)。进一步研究发现,NRT1.1B在硝酸盐存在情况下,通过招募泛素连接酶NBIP1,介导细胞质抑制蛋白SPX4的降解,从而释放调控磷信号的核心转...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