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海洋生物学 我国相关记录45条 . 查询时间(2.921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pecies diversity and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based on cetacean stranding records in China, 1950–2018的论文。研究通过分析我国沿海近70年的鲸类搁浅数据,较为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成功获得一个能有效降解塑料垃圾的菌群,并从这个菌群筛查出能明显降解聚乙烯塑料的多个酶,这一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危险材料》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超岷带领的科研团队,自2016年开始从青岛近海采集了上千份塑料垃圾样本。经过大量筛选,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在塑料表面具有很明显定殖和降解能力的菌群。这个菌群在含有塑料垃圾的培养基中能维持良好的生长能力,科研人员推测...
近日,由海洋所宋金明等编著的我国第一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生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以生源要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核心主线,以生物过程作用下物质的迁移转化及反馈为重点,通过物质的能流和物流两条脉络构筑生源要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有机联系,既突出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本质,也为拓展研究其他化学物质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供了思路。
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2020年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航次”28日完成全部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考察共目击到深潜和远海鲸类动物31群次、11个物种,其中深潜鲸类14群次、7种,分别为抹香鲸、柯氏喙鲸、短肢领航鲸、瑞氏海豚(又叫花鲸)、伪虎鲸、小虎鲸和瓜头鲸;其它远海鲸类物种4种,分别为热带斑海豚、弗氏海豚、长吻飞旋海豚和条纹海豚。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计划利用自主海洋卫星和高分卫星数据开展南海珊瑚礁分布调查监测和分布状况遥感技术研究。此外,结合其他遥感卫星海面温度数据,计算珊瑚白化热点、珊瑚礁白化周热度等珊瑚礁白化指标,为我国南海海域珊瑚礁保护与修复跟踪监测提供支撑。据悉,珊瑚礁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效的天然防波堤。近几十年来全球珊瑚礁急剧退化,我国南海珊瑚礁在过去50多年来也严重退化,需要对南海珊瑚礁生态...
2020年7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白逢彦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主要沿海滩涂特色微生物资源调查”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了项目启动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钱韦代表项目牵头单位首先致词,对与会的专家、领导和项目参加人表示欢迎;他指出滩涂微生物资源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科研工作,微生物所将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保障工作,严格按照科技基础专项经费使用要求执行项目,并...
近期,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松海团队在Science期刊发表题为Cetaceans under threat in South China Sea 的Letter文章。文章结合研究团队的相关科研工作和成果,呼吁关注我国南海鲸类动物所面临的生存威胁,并提出了相应保护建议。所有鲸类动物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
日前,南京大学教授樊隽轩,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沈树忠等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寒武纪至早三叠世高分辨率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的论文。该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数据、超算和遗传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于化石记录重现了生命演化历史,改变了当前对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的认知。
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海洋储碳机制及区域碳氮硫循环耦合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项目王风平教授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木质素降解菌 -“深古菌”门的类群Bathy-8。团队在前期获得的基因组信息基础上,通过添加不同类型有机质对“深古菌”进行富集培养,并采用了稳定碳同位素13C标记。实验初步证明了之前有关“深古菌”通过还原性乙酰辅酶A途径利用无机碳的假说。研究团队首次实现了“深古菌”的实验室富集...
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支持下,南方科技大学海洋与工程系讲座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张传伦研究团队首次报道了海洋古菌MG-II在富营养河口的持续勃发现象,并获得了该类群的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该类群在珠江口高丰度及对其环境适应性。张传伦教授团队利用宏基因组分离方法成功分离到首个河口环境的MG-II基因组 MGIIa_P,也是第一个含有过氧化氢酶基因的MG-II宏基因组,并含有较高比例的糖苷水解酶...
新华社“探索一号”2018年5月16日电,正在执行我国“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任务的科学家,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甘泉海台首次发现冷水珊瑚群,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日前,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我国近海重要海草资源及生境调查”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专家组组长孟伟院士,专家组成员孙松研究员、黄大卫研究员、黄铁青研究员、黄小平研究员、唐学玺教授、周毅研究员出席会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广西北海红树林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项目组成员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近日,《自然·科学报告》(Nature Publication Group:Scientific Reports)刊出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Cryptic diversity in the Japanese mantis shrimp Oratosquilla oratoria(Crustacea: Squillidae): Allopatric diversifica...
近年来,中国近海大型水母频繁暴发,对近海渔业资源、沿岸基础设施(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滨海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威胁。在国家973项目“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松科研团队在关键海域进行长期连续海上调查和社会调研,并在实验室开展水母活体培养研究,取得了重要科研进展。
历经163天,航程2万海里。2013年11月6日,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搭载我国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抵达位于珠江口的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标志着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学考察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大洋航段调查胜利结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