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晚中生代相关记录56条 . 查询时间(0.223 秒)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岩石学学科组博士生刘潇、王强研究员、马林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广州市天河区火炉山和龙眼洞森林公园晚侏罗世(162~155 Ma)二云母花岗岩-正长斑岩-闪长岩的岩石组合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和Sr-Nd-Hf-O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发现,火炉山和龙眼洞二云母花岗岩都具有高硅、弱过铝质-强过铝质以及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组成(图1和2)。火炉山二云母花岗岩的锆石O同位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褚杨等对华南板块中部的越城岭岩体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学和年代学工作(图1),并总结了华南板块晚中生代的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时间。研究结果表明,越城岭地区发育了典型的伸展拆离断层,整体向西拆离,通过两期伸展作用,将位于拆离断层东部的越城岭岩体及其围岩从约10 km深部揭露至地表(图2)。同构造岩石的云母Ar-Ar年代学记录了断层的活...
浙西北地区晚中生代处于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区内岩浆侵入活动强烈,发育I型和铝质A型两类花岗岩,前者又分为低分异I型(简称I型)和高分异I型花岗岩两种,形成时限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72~135Ma),其中高分异I型花岗岩集中于早白垩世早期(147~135Ma);铝质A型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135~123Ma).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I型花岗岩(87 Sr...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岩浆活动被认为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而板块的俯冲作用又势必会对地幔的性质产生重要影响.晚中生代基性岩脉在中国东南部尤其是沿海地区广泛分布,揭示中国东南部地幔演化历史及其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之间的潜在成因联系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对象.因此,对湘、赣、浙、闽、粤五省基性岩脉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总结,通过恢复它们的原始岩浆组成,厘定其地幔源区岩性,揭示了研究区地幔的岩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沙金庚研究员、饶馨博士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藏南位于印度板块北缘,保存有侏罗纪末提塘期Buchia,Retroceramus和Anoperna和早白垩世末阿尔布期Aucellina等高纬度分布(喜冷)双壳类化石,以及晚白垩世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Bournonia等低纬度分布(喜暖)固着蛤化石。而位于印度板块南缘的印度南部,保存有晚白垩世塞诺曼期的喜冷双壳类Au...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太平及其合作者针对华北南缘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近年来开展了细致的研究工作,系统总结了前人研究资料,对岩浆岩的时空演变、成矿流体的特征、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大规模的岩浆作用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化(图1a),其地球化学组成在127Ma前后发生明显转变(图2),是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晚中生代构造体制由加厚的岩...
华北克拉通南缘广泛发育晚中生代时期的花岗岩,它们与Mo-Au-Ag-Pb-Zn多金属元素的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地质过程。近10年来,对该时期的岩浆作用,尤其是与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岩的成因和物质源区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很多学者围绕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在物质来源、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与造山带演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仍存在争议。
本文对北京平原区Jr173井和Jr176井安山岩进行了SHRIMP和LA-LCP-MS锆石U-Pb定年,用以精确限定北京平原区火山岩时代、盆地形成与地貌转变之间的关系。2个安山岩中的锆石多晶型良好,具有典型的生长环带和较高的Th/U比值,显示其为岩浆锆石。Jr173井底部安山岩14颗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可分为两组,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22.6Ma和138.4Ma;Jr176底部安山岩5...
文对北秦岭中段太白岩体北部正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岩石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SiO2=68.49%~72.84%,富Al2O3(14.13%~16.48%),相对富K2O,K2O/Na2O=0.45~1.57(多数样品大于1),A/CNK=0.97~1.05,属于准铝质-铝质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具弱负Eu 异常(δEu=0.58~0....
大兴安岭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在东北亚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报道了大兴安岭中南段甘珠尔庙地区5个晚中生代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这些岩体形成于晚侏罗世(154Ma)和早白垩世(139~125Ma),显示高硅富碱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为高分异钙碱性I-A过渡型花岗岩,其中,早白垩世花岗岩分异程度高于晚侏罗世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这些花岗岩源区以年...
大陆地壳的生长时当前国际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的观点认为,大陆地壳生长主要出现在太古代或前寒武纪。但是一些研究显示,显生宙也是大陆壳生长的重要时期,如中亚造山带、北美和藏南冈底斯地区等。最近的研究显示,藏南冈底斯地区中生代–早新生代存在陆壳快速生长,但相关陆壳生长时间及机制并不清楚。
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著,表现为大量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同构造岩浆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伸展成因的穹隆和地堑-半地堑盆地。通过对这些伸展构造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将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发育区划分为:泛贝加尔-鄂霍次克带、华北西部带、华北东部带、华北南缘及秦岭-大别带和华南内陆带。这些伸展构造记录了大区域上的NW-SE方向伸展,构成了全球最大的陆壳伸展地区。这些伸展构造使地壳深部...
本文综合运用不同时代幔源包体平衡温压对比、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对岩石圈厚度的反演以及不同时代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性质的对比的方法,把华北地块东部岩石圈的减薄时间限定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之间。减薄的机制可能是华北东部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大陆岩石圈的拉张作用。由于机械性拉薄和热、机械和化学侵蚀作用,岩石圈厚度最终减薄到70km以下。但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并没有完全因减薄而消失,残留部分受到了来自软流圈物质的强烈改造...
本文报道了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南段晚中生代侵入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特征。研究区侵入岩为一套铝和硅均过饱和的、准铝质向过铝质过渡的岩浆岩,具有富碱、富钾的特征,可根据侵位时间和地球化学特征将张八岭隆起南段侵入岩划分为四类:早期、中早期、中晚期和晚期。早期和中早期侵入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为一套埃达克质的钙碱...
位于中上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造山带, 平面上表现为大尺度向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带, 无论在变形样式和形成时间上都明显与秦岭造山带不同。在大巴山构造格架划分和野外构造变形观测基础上, 通过构造解析, 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 重建了大巴山晚中生代独特的构造应力场, 指出大巴山属陆内造山, 形成于J2末, 并持续到K2初期。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以城口-房县断裂为界, 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与其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