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化学 植物生物物理学 植物生物化学 植物形态学 植物解剖学 植物细胞学 植物生理学 植物胚胎学 植物发育学 植物遗传学 植物生态学 植物地理学 植物群落学 植物分类学 实验植物学 植物寄生虫学 植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植物学 生态系统相关记录146条 . 查询时间(0.262 秒)
根据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国科基管函字〔2018〕38号”的要求,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南山地典型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项目编号:2014CB954100)于10月16-17日在昆明组织了课题验收。项目责任专家、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刘丛强,以及来自云南农业大学、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西北工业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玲莉研究组围绕这一科学问题,构建了全球水平的植物数据库和微生物数据库。植物数据库主要的参数有物种水平上的叶片氮再吸收效率、绿叶养分特性及凋落物氮矿化速率,微生物数据库主要参数为土壤真菌细菌比。研究人员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与模型平均结合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尺度上,植物氮再吸收速率和凋落物氮矿化速率互为消长。从两极到赤道,随着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增加,氮循环速度...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景观生态研究组副研究员白杨及其团队成员提出了一个多学科融合的评估框架与方法体系。这个框架揭示了如何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整合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过程中,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采纳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以上海市的生态保护红线政策为例,采用了5个指标来进行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划定,包括: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域、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生态脆弱热点区域、生态系...
生产力是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的服务功能, 而生物量作为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往往同时受到氮和水分两个因素的限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 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对氮沉降增加和降水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但现有研究缺乏对其在大区域空间尺度以及长时间尺度上响应的综合评估和量化。本研究搜集了1990-2017年间发表论文的有关模拟氮沉降及降水变化研究的相关数据, 进行整合分析, 探讨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潘开文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王思忠在导师的指导下,采用定位研究方法,研究了人工模拟极端降水对岷江上游地区花椒间作大豆、花椒间作甜椒、花椒单作等种植模式大型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发现极端降水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总密度、总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无显著影响。然而不同类群的大型土壤动物对极端降水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极端降水显著降低爱胜蚓属密度和生物量,提高花椒间作大豆模式下远环蚓属种群的数量和生物...
全球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对我国农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大型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同化各种有用物质维持自身生长,又将排泄产物归还到环境中不断改造环境,在土壤形成、改良及污染监测,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大型土壤动物对极端降水的响应过程以及能否通过构建高效的种植模式来缓解极端降水对...
近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由方精云院士组织的“Climate change, polic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专题系列论文。在方精云院士的领导下,城市与环境学院唐志尧副教授与中科院植物所谢宗强研究员共同组织了碳专项灌丛课题的相关工作。在此PNAS专题中,唐志尧与中科院植物所、华南植物园等单位合作,揭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组助理研究员刘成刚等,深入研究幼林和成熟橡胶林间作固氮植物后土壤P组分季节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多数P组分在不同的土壤深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雾凉季最高(如5-60cm活性部分,30-60cm非活性部分及总Pi和Po)。幼林间作增加了0-60cm土层resin-Pi浓度,但分别降低了0-30cm NaHCO3可提取P、HCl-P...
氮沉降增加将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固碳, 但如何影响草原生态系统CO2交换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同时, 不同类型和剂量氮素对生态系统CO2交换影响的差异也不明确。选取内蒙古额尔古纳草甸草原, 开展了不同类型氮肥和不同剂量氮素添加条件下生态系统CO2交换的野外测定。实验设置尿素和缓释尿素2种类型氮肥各5个剂量水平(0、5.0、10.0、20.0和50.0 g N·m–2·a–1)。结果显示, 生长季初期及中...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STS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金的支持下,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爱农研究团队根据1:100万植被图和30m土地覆被数据的优缺点,发展了多源异构遥感信息的融合算法,获取了植被信息丰富、空间位置精确的生态系统类型图。在该数据的基础上,针对IUCN生态系统红色名录中空间信息不足,以及如何应用到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实践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生态系统红色名录遥感评估的方法。该方法利用...
生态系统地下碳输入与输出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分配和转化的核心, 并直接影响着全球碳循环。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根系周转、根系分泌物、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呼吸是地下碳输入与输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些组分非常复杂且其研究技术和方法受到限制, 目前人们对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碳输入与输出过程尚缺乏全面的认识, 故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该文概述了凋落物、根系周转、根系分泌物...
工业革命以来,农业施肥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活性氮迅速增加。这种变化可能会对陆地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的碳交换过程造成显著影响:一方面,氮输入的增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从而有利于生态系统对CO2的吸收;另一方面,氮输入也会促进植物和土壤呼吸,进而加速生态系统中的碳释放。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系统净交换过程对连续氮输入的响应及调控因素、氮添加如何影响根系生产和周转等科学问题的认识仍较为...
工业革命以来,农业施肥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活性氮迅速增加。这种变化可能会对陆地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的碳交换过程造成显著影响:一方面,氮输入的增加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从而有利于生态系统对CO2的吸收;另一方面,氮输入也会促进植物和土壤呼吸,进而加速生态系统中的碳释放。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系统净交换过程对连续氮输入的响应及调控因素、氮添加如何影响根系生产和周转等科学问题的认识仍较为...
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对预测全球变化、揭示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研究大多局限在植物叶片常规形态与元素含量、未对植物解剖结构和气孔等性状等开展深入研究;此外,为了更好地揭示生态系统对未来全球变化或人类扰动的响应与适应,必须要系统地考虑植物群落性状(群落结构、不同物种、不同器官和不同类型的性状等)、土壤性状和微生物性状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