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史学史 史学理论 历史文献学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世界通史 亚洲史 非洲史 美洲史 欧洲史 澳洲、大洋洲史 专门史 历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7 共查到历史学 社会史论战相关记录7条 . 查询时间(0.078 秒)
郭沫若等人最早尝试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做整体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步形成于《读书杂志》发起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时期。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以《读书杂志》为中心展开的中国社会史论战,虽分别基于“知其所以然”和从社会性质深入到社会史的两种研究路径而发起,表现为“根据地下发现的实物”探求“唯物论的适应度”和为了考察社会性质而去追索其“逻辑发生”的“史的生成”这两种研讨形式而展开,却都是有意识地运...
以1902年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为标志,中国迎来了“史界革命”,传统史学(也称作“旧史学”)开始向新史学转型。新史学诞生伊始无疑是稚嫩的,清末民初的历史学无论是问题意识、研究方法,还是书写模式、论著内容都带有深刻的旧学印记,许多新领域的研究和新方法的运用尚未展开。以梁启超为例,他虽然对旧史学“四蔽二病三难”的批判极为犀利、到位,但毕其一生也未能完成撰写一部中国通史的心愿,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也...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直接催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目前学界对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性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从政治角度审视社会史论战,将其定性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之争,强调其政治意义;二是从学术理路上审视中国社会史论战,将其视为唯物史学内部的争论,强调其学术意义。尽管双方存在较大分歧,但都一致承认这场学术论战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有着明确的政治...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史论战,虽然已有不少研究论著,但一些重要的史实仍不清晰,有的则被曲解。在整个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论战中,都呈现为政治性占主导地位,学术因素受政治观念的制约,故不能剥离政治性来研讨社会史论战的史学影响。在论战之初,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出版应是组织性举措;王礼锡编辑的《读书杂志》实际主要成为托派和独立参与者论战的舞台。对于社会史论战,其政治作用和史学影响都不宜评...
德里克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左派马克思主义学者,著述颇为丰富;“中国社会史论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是中外学者特别关注的学术课题,笔者拟就德氏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研究略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缘起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稳步上升,历史唯物主义逐渐受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视。五卅运动,特别是大革命运动凸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
四 《中国社会史论战》专辑的热闹场面 由朱、陶二人的书信往来,社会史论战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先是1931年5月1日,《读书杂志》第1卷第2期出版,陶希圣派的朱伯康发表了《中国社会之分析》一文。 朱伯康(1907-) ,浙江温岭人,时为上海劳动大学经济系四年级学生,后留学德国,解放后任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 朱伯康首先提出了一个五阶段的社会形态连接公式。他说:“一切正常的社会,其发展的阶段恒是这样...
狭义的社会史论战主要集中在30年代前半期,以上海为大本营,以《读书杂志》为中心阵地。因此,尽管《读书杂志》并不是最早介入社会史论战的期刊1,却是考察前期社会史论战最重要的舞台。要了解社会史论战的来龙去脉,首先要了解《读书杂志》及其主编王礼锡。 一 王礼锡创办《读书杂志》 王礼锡(1901.5.11-1939.8.26),字庶三,笔名王庶三、王搏今、搏今、爻义、SW等,江西安福人,诗人、社会活动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