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肿瘤学 >>> 肿瘤免疫学 肿瘤病因学 肿瘤病理学 肿瘤诊断学 肿瘤治疗学 肿瘤预防学 实验肿瘤学 肿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肿瘤学 三阴性乳腺癌相关记录84条 . 查询时间(0.095 秒)
近日,《自然-医学》刊发了一项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江泽飞教授牵头开展的TORCHLIGHT研究成果。研究显示,相比单纯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化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改善PD-L1阳性(CPS≥1)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在全人群中具有改善趋势,且无论患者PD-L1表达如何,均具有明显的总生存期(OS)获益趋势,有望助力...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女性肿瘤性致死疾病中占首位。2021年WHO更新的癌症数据显示,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虽然乳腺癌的诊治已经进入分子分型时代,仍有35%治疗失败而复发转移。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具有更高的增殖、复发和转移率,是所有乳腺癌类型中预后最差的一种,其发病率占乳腺癌发病率的15-20%。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家卫健委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陈永恒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血液学与肿瘤学杂志)发表题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的综述。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均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博士研究生黎昀与超声科张华俊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陈永恒教授和莫斯科物理与技术研究所的Sergey Leonov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杨晓英王银松教授课题组近期在Nano Today发表题为“Biomimetic nanotherapeutics based on oxygen supply and ultrasmall Cu-Se-Au alloy nanoparticles for boosting radio-photothermal ablation of breast cancer”的文章,报道了一种多功能仿生纳米平台...
2022年10月17日,《细胞代谢》在线发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教授邵志敏、江一舟团队的最新研究。该研究发现,“铁死亡”在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的其中一个亚型——腔面雄激素受体型(LAR)中表现更为活跃,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为核心的谷胱甘肽代谢在LAR型三阴性乳腺癌“铁死亡”调控中具有重要地位。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冯海忠团队与儿童医学中心李彦欣团队合作,在揭示赖氨酸乙酰转移酶KAT6A乙酰化SMAD3,调控三阴性乳腺癌微环境和转移,及分子靶向抑制剂联合免疫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进展。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IF=16.8)以“KAT6A acetylation of SMAD3 regulates myeloid-derived suppress...
肺转移患者约占全部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病例的36.9%,是TNBC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肺转移灶部位形成免疫抑制性微环境,逃避免疫系统监视清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0年批准帕博利珠单抗(anti-PD-1抗体)联合化疗方案治疗PD-L1阳性的原发不可切除或转移性TNBC。然而,小分子化疗药在肺部及肺转移灶清除快、富集难的问题,仍是制约联合疗...
作为一种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免疫治疗近年来飞速发展,已经应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对于有“最毒乳腺癌”之称的三阴性乳腺癌,以靶向PD-1/ PD-L1为首的免疫治疗却依然存在受益人群有限、缺少疗效预测指标等局限性,这也成为全球医学界亟需破解的难题之一。
日前,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传来消息,该院胡夕春教授、王碧芸教授、陈光亮教授团队首次发现脂肪细胞对三阴性乳腺癌铁死亡的保护作用。
乳腺癌预后较好,然而,其中约15%的三阴性乳腺癌因恶性程度较高,转移复发风险大,缺乏相应靶点,治疗效果差而被称为“最毒”乳腺癌
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成为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人们常说的“红颜杀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恶性程度较高,患者生存预后较差,易出现早期复发和转移,且既往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策略,素有最“毒”乳腺癌之称。近日,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课题组携手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赵超教授课题组,发现微生物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可以激活抗肿瘤免疫,提高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疗效。这意味着...
日前,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传来消息,该院王碧芸教授、胡夕春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陈舌研究员团队,在医学界首次发现小核仁RNA SNORD33对三阴性乳腺癌铂类药物治疗方案的预测作用。
近日,《分子肿瘤》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王碧芸、胡夕春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陈舌团队一项关于三阴性乳腺癌化疗效果预测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发现小核仁RNA SNORD33在接受含铂类药物治疗方案、但疗效不同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群中,表达水平呈现出明显差异,可作为预测该治疗方案效果的标志物。
三阴性乳腺癌因恶性程度高、复发转移风险大、缺少精准治疗靶点,又被称为“最凶”乳腺癌。2月2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领衔团队成功绘制出当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三阴性乳腺癌代谢物图谱,优化了既往分型标准,为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方向。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为常见,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由于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更易扩散转移和复发,一直是乳腺癌治疗的难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