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溶质相关记录126条 . 查询时间(0.058 秒)
2023年8月14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特种合金研究部先进特殊钢团队牛梦超博士、王威研究员、杨柯研究员联合香港理工大学焦增宝教授,针对Fe-Ni-Ti基马氏体时效钢时效后出现的晶间脆性问题,通过研究溶质原子相互作用对晶界偏析、析出和断裂的影响,发现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晶界处形成粗大的Ni3Ti析出相和相应的无析出区(PFZs)是造成晶间脆化的主要原因,这些区域有利于裂纹在晶界处形核和扩展,同时研究...
本书在介绍土壤水分和溶质迁移的基本理论上,阐述了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迁移的数学模型和参数确定方法,以及在小流域空间变异特性。内容包括:土壤水分运动基本理论、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确定、土壤溶质迁移基本特征、土壤溶质迁移模型、土壤水力学性质及溶质迁移参数的空间变异性等。本书可供土壤物理、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以及可从事土壤中物质迁移研究方面的参...
硼 (δ11B)、锶 (87Sr/86Sr)、锂 (δ7Li)等同位素常被用于示踪水溶组分的来源与演化。例如,海水及其衍生卤水的δ11B值较高(通常40‰–60‰),相比之下,岩石(通常<30‰)和生活废水(0‰–13‰)δ11B值较低。与此类似,海相碳酸盐87Sr/86Sr 值较低(通常小于0.709),而大陆硅酸盐溶解的87Sr/86Sr值较高(溶解过程87Sr/86Sr分馏不明显)。在含有粘...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是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以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类和地热资源闻名。整个公园坐落在北美最大、最活跃的超级火山——黄石火山上,因此分布着大大小小上万个地表热显示(间歇泉、温泉、水热爆炸点),奇特的地质现象和多样的地理地貌特征不仅受到全世界游客的青睐,也吸引着大量学者的关注。
硼 (δ11B)、锶 (87Sr/86Sr)、锂 (δ7Li)等同位素常被用于示踪水溶组分的来源与演化。例如,海水及其衍生卤水的δ11B值较高(通常40‰–60‰),相比之下,岩石(通常<30‰)和生活废水(0‰–13‰)δ11B值较低。与此类似,海相碳酸盐87Sr/86Sr 值较低(通常小于0.709),而大陆硅酸盐溶解的87Sr/86Sr值较高(溶解过程87Sr/86Sr分馏不明显)。在含有粘...
溶质是河流中流动性最强、含量最丰富的物质之一,是河流物质输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大气沉降以及人类活动等。深入研究河流溶解性固体有助于理解流域地质环境、水文及化学风化特征,阐明水化学及元素生物化学循环过程,认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
经典的McLean偏聚理论认为溶质/杂质在界面上一般以单层或亚单层无序方式形成偏聚,忽略了界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没有界面结构转变。最近,金属所杨院生团队与东北大学秦高梧团队合作,利用球差校正的HAADF-STEM技术在Mg-Nd-Mn三元体系中发现Nd/Mn溶质原子在线性倾转晶界上发生周期性的非对称有序偏聚,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4种新的偏聚模式。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及Voronoi分析,发现这些线...
化学风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负反馈关系对调节大气CO2浓度和地质历史时期以来的气候演化有重要意义。地表流域化学风化的影响因素众多,例如岩性、温度和流量等,各影响因素同时发生作用且存在相互联系,因此辨析各因素对化学风化的影响作用和控制机制是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煤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土壤水和溶质运移过程.土壤水是溶质运移的主要载体,溶质运移受土壤水文性质与植被状况影响.以我国北方典型半干旱区山西古交矿区草本、灌草和乔灌草3种不同生态修复区和撂荒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水文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对溶质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持水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乔灌草地 > 灌草地 > 草地 > 撂荒地,草本、灌草和乔灌草3种植被修复区的土壤...
溶质运移模型参数的识别结果常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制约了模型的实际应用。以土壤中Cu2+运移过程为例,采用广义似然不确定性估计(Generalized likelihood uncertainty estimation, GLUE)并引入最大似然值(Maximum Nash-Sutcliffe,MNS)等三种定量指标,探讨了数值反演估计弥散系数等参数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Nonli...
基于淮北矿区粉煤灰离层充填开采工程实践,为了查明粉煤灰离层充填体的赋存空间、水平与垂向运移通道、溶质在采动条件下的扩散特征,运用示踪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对离层注浆液的储存位置、运移通道和溶质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离层等采动裂隙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动态演化,粉煤灰浆液主要集中在离层带中,少量浆液通过采动裂隙和构造裂隙进入采掘空间,浆液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小,影响程度逐渐减弱。研究...
沟渠系统“过程拦截”是现阶段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针对当前农田排水沟渠水体-底泥-植物系统内各介质间非点源溶质迁移转化机制不清的现状,本研究以天然沟渠为对象,以非点源溶质氮为例,通过2014年3月~2015年2月现场监测试验,分析了农田排水沟渠水体及底泥中非点源溶质氮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沿沟渠纵向,试验沟渠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底泥中总氮含量均呈现一定程度递减趋势,表现出沟渠系统...
2015年9月10日至14日,在中德科学中心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彭新华研究员和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Harry Vereecken教授共同申请的“地球关键带多尺度水土过程与溶质迁移:监测与模拟”双边研讨会在南京成功举办。来自国内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和国外...
农田排水沟渠是由水-底泥-植物组成的复合生态结构,其间非点源溶质的迁移转化对研究沟渠拦截、 控制和管理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模拟排水沟渠静态实验为基础,以典型非点源溶质氮素为例,分析了实验期内水体、 底泥及芦苇不同介质内氮含量变化过程,分析了底泥吸附与解析、 芦苇生长与衰败等年内不同时期对水体中氮素浓度的影响,探讨了水-底泥-芦苇复合生态体内氮迁移及对水体中氮浓度的影响机制. 结果...
溶液中溶质的分散或聚集行为对于众多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分散态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增强蛋白质正常功能的发挥和纳米粒子对生物体的损伤。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水科学与技术研究室的博士生赵亮、王春雷博士、方海平研究员等与上海大学的涂育松博士、英国雷丁大学的王作维博士合作,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提出在纳米受限空间内的溶液中,溶质的溶解状态可以在分散与聚集之间双向转变。相关研究工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