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林学 >>> 林业基础学科 林木遗传育种学 森林培育学 森林经理学 森林保护学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防护林学 经济林学 园林学 森林统计学 林业经济学 林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林学 人工林相关记录180条 . 查询时间(0.261 秒)
自1950年以来,黄土高原实施了一系列的植被恢复工程,其中自然草地恢复和人工造林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最重要的两种植被恢复模式。然而,这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如何影响土壤水—植物水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关键问题一直尚未报道。针对该科学问题,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刘金召副研究员联合金钊研究员和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吴华武副研究员,将黄土高原中部南小河沟自然草地恢复(董庄沟)和人工造林恢复(杨家沟)对比小流域中...
2020年12月29日,国家科技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择优建设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由河北省科技厅组织推荐,北京大学建设的“塞罕坝人工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入选,成为北京大学首个国家野外站,实现了零的突破,将有力支撑我校“双一流”建设和生态学学科发展。
采用随机样地调查方法,以40年人工毛白杨林为对照,对秦皇岛海滨林场20年生白桦人工林的群落层次结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乔木层径阶结构、树高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白桦林和毛白杨林群落层次结构差异较大。白桦林处于幼龄林向中龄林过渡阶段,群落层次简单,由乔木层和草本层组成,灌木层缺乏。毛白杨林处于成过熟林状态,层次结构复杂,由主林层、次林层、灌木层和草本层4个层次组成,形成了复层异龄混交林...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北方人工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添加措施对其固碳的长期影响,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中等立地条件下(SI=18),150年间不同氮添加处理对油松总固碳量的影响依次是:90N(636.56t/hm2)>120N(635.57t/hm2)>60N(620.71t/hm2)>30N...
2019年11月4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速丰办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主办,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承办的“第二期中国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技术与管理研修班”顺利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国家林草局速丰办副主任石敏、世界自然基金会森林组主任黄文斌、北京林业大学副书记王涛等出席,会议由林学院院长赵秀海主持,来自8个省市15名林业骨干参加培训。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次生林生态与经营组博士生王静,在导师闫巧玲的指导下,依托中科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三种林分密度调控(即,对照,25%间伐强度,50%间伐强度)的落叶松人工林样地,采用标签标记示踪和远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动物传播胡桃楸种子的有效性对不同间伐强度下微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种子歉年(2015年),25%间伐强度(林冠开阔度31%,密度437-532株ha...
樟子松是我国 “三北冶 地区主要的固沙造林树种, 研究其如何影响着风沙土肥力变化过程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选择8-56年林龄的樟子松固沙林,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不同林龄下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 以分析樟子松 人工林对风沙土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针对沼渣在桉树集约化经营中的合理利用, 为了解桉树人工林种植在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在尾巨桉人工林地布设了沼渣、 桉树专用肥和对照CK共3组施肥试验,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方法研究沼渣施肥对桉树人工林土壤氨氧化古菌 (ammonia鄄oxidizingarchaea, AOA) 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为了探讨坡位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以12年生的思茅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对不同坡 位0-5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密度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海拔的 升高而增加, 土壤微生物量碳主要集中于0-10cm的土壤层,0-50cm土层深度的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平均含量下 坡位>中坡位>上坡位; 在0-30cm土壤层, 土壤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值随着...
2019年1月23日,中国林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兰再平研究员团队完成的“人工林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进行了会议评价。评价委员会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河北农业大学等有关专家组成。评价委员会认真听取了成果主要完成人的汇报,审阅了有关资料,经质询、讨论,一致认为,该成果将智...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典型脆弱区, 过去开展了种植桉树林为主的植被恢复, 但其生态效应评价研 究较少。 本研究以元谋干热河谷本地典型物种坡柳为研究对象, 在人工桉树林和自然群落2个不同类型的群落 中, 测量了坡柳的比叶面积 (SLA) 和叶片饱和水分亏缺 (WSD) 等9项植物功能性状指数以及土壤水分含量 的差异。
2018年11月4-7日,由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主办,贵州大学林学院和贵州省森林资源培育与环境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第十八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暨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高峰论坛”,在贵阳市贵州饭店成功举行。会议主题为“新时代森林培育”,议题包括“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新时代”的人工林、天然林、林木种苗及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的理论与技术。
2018年11月4-7日,由挂靠我校森林培育学科的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主办、贵州大学承办的“第十八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暨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高峰论坛”在贵阳举行。会议主题为“新时代森林培育”,议题包括“新时代”森林培育的任务及在促进“两山论”实现中的作用,“新时代”的人工林培育、天然林培育、林木种苗培育、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
据人民网报道,10月24日,以“三北工程40年与绿色发展同行”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人工林大会三北防护林平行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平行会议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以下简称“三北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办。300余名防护林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参加了此次会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章翠、国...
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防风固沙树种,该树种于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现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辽宁省章古台最先引种成功,之后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我国第一代樟子松人工林大部分已进入中龄、近成熟期或成熟期,上世纪90年代以来,辽西...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