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材料表面与界面 材料失效与保护 材料检测与分杂技技术 材料实验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 材料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材料科学 清华大学相关记录23条 . 查询时间(0.304 秒)
黄正宏,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碳材料及在储能与环保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十一五国家支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拥有1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40 余篇。
姚学锋,现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及结构力学;实验固体力学;无损检测及健康监测。近期主要研究新型复合材料力学行为及表征方法。开发高温力学测试技术、非接触光学测试技术(DIC,Caustic,CGS,DGS,高速摄影)、空气耦合超声无损检测技术、低速冲击测试技术、残余应力测试等实验方法;研究复合材料固化变形及控制、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制造工艺力学、纳米改性复合材料力学...
李晓雁,博士,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固体力学所副所长。2003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工程力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双学士学位,2007年于清华大学获工程力学硕、博士学位,2010年5月于美国布朗大学获应用数学硕士学位,2012年1月于美国布朗大学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同年2月至6月在布朗大学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9月加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
压电陶瓷材料可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换,是信息通讯、生物医疗、军工国防等领域中核心器件的关键材料。高性能环境友好型无铅压电陶瓷是国际上功能材料的重要科学前沿和技术竞争焦点之一。目前,以铌酸钾钠(KNN)体系为代表的无铅压电陶瓷的压电常数(d33)已经可以媲美含铅压电陶瓷,并在超声雾化、水声换能等领域逐步替代传统铅基压电陶瓷。尽管如此,人们对无铅压电陶瓷压电响应增强的物理机制仍然认识有限,严重限制...
二维材料可以进行范德华堆叠,进而实现材料性质的“维度控制”。当二维材料以一定扭转角度堆叠时,体系还可能表现出超导特性、关联绝缘态、摩尔激子、堆叠依赖的层间磁性和拓扑极化等新奇现象,由此催生了“扭转电子学”这一新领域。随着扭转电子学的兴起,扭转角度对于二维材料层间耦合作用的影响引起了很大关注。然而,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扭转角度对于层间电子耦合或电声耦合的影响上,而对于二维材料层间力学作用与扭转角度的关...
2022年6月30日电 近日,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如范副教授课题组在高性能彩色碳纳米管纤维可控制备方面取得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制备出彩色碳纳米管纤维,展示出优异的阻燃性能和耐久性能,首次解决了长期以来碳纳米管难以彩色化和易燃的难题,显著提升了其性能优势,拓展了其应用领域。
近日,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盟(IUMRS, International Union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ies)在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2021-2022年“前沿材料青年科学家奖”获奖名单。我校材料学院刘锴副教授获此殊荣。
玻璃在结构上不同于传统认知的晶体或准晶,其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长程无序排列,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应用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材料,也是目前唯一无论理论或实验技术都无法精确描述其原子/分子堆垛结构的最为复杂的一类材料。因此,玻璃态本质(包括玻璃结构和玻璃转变行为)被科学界认为是21世纪人类需要解决的125个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众多玻璃材料家族中,金属玻璃是金属键占主导、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玻璃,...
铁酸铋(BiFeO3)同时具有铁电性和反铁磁性,是非常罕见的室温多铁性材料。自2003年这一特性被证实后,铁酸铋材料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它的结构—性能关联和调控一直是铁电和多铁领域的焦点。近期,结合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材料学院教授林元华等人系统总结了多铁材料铁酸铋中基于畴工程的调控手段,综述了畴工程在调控电学性能、磁电耦合和光学特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气相和液相高速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具有重要的基础科学意义;在实际生产中,气、液流的相互作用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例如利用气流对液体溶液的高速剪切可以制备高性能纤维和粉体材料。在材料科学领域,纳米纤维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型材料之一,在环境过滤、能源存储、柔性电子、组织工程和病毒防护等诸多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先进纳米纤维材料的工业化应用,发展高通量、高效率、低成本、...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层状材料因其独特的层内原子连接方式,表现出显著的电子离域行为,由此带来了出众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团簇具有确定的原子数与明确的结构,是一类介于原子/分子与纳米晶体之间的凝聚态物质,团簇的亚纳米尺寸使得单分子级别的作用力即可主导其自组装行为,可作为“超级原子”构建全新的亚纳米尺度低维材料体系。团簇电子结构、化学性质与原子/分子有类似性,团簇组装体作为一类“超级分子”,其中电子可能被多...
近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魏飞教授和张如范副教授团队在碳纳米管耐疲劳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实验形式测试了厘米级长度单根碳纳米管的超耐疲劳性能。相关成果以“超耐久性的超长碳纳米管”(Super-durable Ultralong Carbon Nanotubes)为题,于8月2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
2020年1月5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钟敏霖教授团队利用超快激光微纳制造结合化学氧化方法,制备出独特的三级微纳米结构超疏水表面,具有优异的超疏水稳定性和防结冰性能,其冰粘附强度最低为1.7 MPa,是目前国际已报道的最低冰粘附强度的超疏水防除冰表面,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张忠,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领域:多级次纳米复合材料、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纳米结构表面及涂层、纳米制造及应用。主要学术成果包括由Springer出版了合作编著的一部纳米复合材料论著,发表了6篇论著中的独立章节。至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90余篇,论文近五年他人引用共550余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项、德国专利4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