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化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化学 气溶胶相关记录42条 . 查询时间(0.101 秒)
半/中度挥发性有机物(S/IVOC)定义为饱和蒸气压浓度C*小于~106 ug m-3并大于1 ug m-3的气态有机物。城市环境大气中S/IVOC广泛存在,主要由机动车、工业源、生物质燃烧和挥发性化学品等人为源一次排放,或通过挥发性有机物(VOC,C*>106 ug m-3)在大气中二次氧化生成。2007年《科学》刊文最早发现S/IVOC是城市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贡献前体物,但由于S/IVO...
近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笑非课题组同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Emmanuel Villermaux教授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上发表了题为“Submicron Drops from Flapping Bursting Bubbles” 的论文。文章提出,亚微米海盐气溶胶主要是由微米级气泡膜在破裂时发生抖动拍打而形成的。气泡破裂产生液滴是海盐气溶胶的主要产生方式,分析这种液滴产生机理对我们...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吝涛研究团队基于2007-2020年共14年的气溶胶特性、气溶胶类型和垂直剖面遥感观测数据(MODIS和CALIOP),结合欧洲气象中心资料(ERA-Interim)和全球气象资料同化系统(GDAS)数据,对中国京津冀(BTH)、长三角(YRD)和珠三角(PRD)典型城市群的气溶胶特性和类型垂直剖面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气溶胶的气候和环境效应不仅与气溶胶质量浓度有关,还与其数浓度和混合状态密切相关,这些参量的确定需要对气溶胶微物理过程进行合理建模。除直接排放外,新粒子形成是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合理表征新粒子形成和气溶胶老化增长过程是给出气溶胶浓度与排放源的定量关系、精确量化气溶胶来源的必要前提。气溶胶粒径从几纳米到数微米,跨越多个量级,且具有复杂化学组分,模拟气溶胶微物理过程极具挑战性。当前,国际上公开的数值模式对...
有机气溶胶(OA)是气溶胶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与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密切相关。气溶胶质谱仪(AMS)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实时在线监测气溶胶各组分粒径分布的仪器。过去二十年中,有很多关于有机气溶胶粒径分布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以OA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其粒径分布,或者利用示踪碎片法对一次有机气溶胶(POA)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粒径分布进行讨论。多元线性回归...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大气颗粒物污染与边界层气象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揭示气溶胶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机理,定量气溶胶辐射强迫对边界层结构的反馈机制对大气污染防控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专项经费资助下,辛金元研究团队利用多普勒风廓线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云高仪、太阳分光光度计及颗粒物浓度与成分测量仪等设备,建立了“京津冀...
气溶胶消光引起的大气能见度下降是气溶胶污染的一个显著环境效应,量化气溶胶化学成分的消光贡献是大气污染防控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辛金元研究员团队利用2012-2013年北京地区高分辨率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和黑碳仪的长期观测数据,系统分析了不同季节与不同气团来向控制条件下气溶胶化学成分消光贡献演变特征。基于中午前后细颗粒物在混合层内均匀分布的特征,提出了新的大气混合层整层气溶胶消光系数(σ)的计算方...
有机气溶胶(OA)通常占大气细颗粒的20-90%,对环境,气候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在OA中,水溶性的有机气溶胶(WSOA)能参与成云过程,改变云层反射率。因其显著的气候效应,WSOA近年来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二元羧酸是WSOA中含量最高的一类化合物。二元羧酸含有两个羧基官能团,挥发性低,亲水性强,能通过影响云凝结核和冰核的形成而影响大气辐射强迫,进而改变全球和区域气候。此外,大气二次反应过...
碳质气溶胶主要由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碳酸盐构成,能够通过吸收或散射太阳辐射而影响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发现,在利用热光法检测OC、EC的升温过程中,碳酸盐也能释放出CO2,进而导致对OC、EC含量的高估。通常情况下,由于碳酸盐在细颗粒物中(PM2.5)含量低,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可以忽略,但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较大颗粒物(如PM10或总悬浮颗粒物(TSP)),碳酸盐对OC、EC含量的影响不容...
大气二次气溶胶对灰霾形成具有重要贡献,然而灰霾形成过程中二次气溶胶快速生成的化学机制还不清楚。因此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和阐明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机理,发现灰霾污染形成的核心途径,确定关键反应动力学参数,解析不同环境条件下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效应,发展适合于我国环境的数值模拟方案,可以为我国以及其它国家地区二次气溶胶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及与边界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厘清重污染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深入了解北京城市边界层内大气污染物的垂直分布特征,LAPC国家重点实验室雷露博士和孙业乐研究员等依托于北京325米气象塔,利用飞行时间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ToF-ACSM),首次对北京城市边界层内PM2.5的化学组分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实时在线测量,获取了地面、140米及240米三个高度上的污染特征以及60组颗粒...
中科院植物所刘玲莉研究组基于华北地区气溶胶浓度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结合野外观测、机理模型和卫星遥感观测,评估了气溶胶对植物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机理。研究人员发现,在中等水平的气溶胶浓度下,大豆的阳生叶、阴生叶和冠层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在整个华北平原区域,通过卫星观测到的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表征生态...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Ilan Koren和以色列生物研究所Eitan Hirsch分析了1981年到2020年间收集的卫星数据,以研究澳大利亚毁灭性的丛林大火对平流层气溶胶浓度的影响。他们发现,澳大利亚在2019年到2020年间发生的丛林大火,所喷出的大量烟雾进入了平流层,长期没有散去,导致南半球上空的气溶胶达到创纪录的水平。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王启元副研究员等联合国内外多家研究单位在香河大气观测站利用一系列高精度观测手段研究了华北平原黑碳气溶胶的来源、理化性质及辐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液态化石燃料和固体燃料燃烧排放对黑碳的贡献分别为69%和31%。该结果是基于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排放实验获取的吸收Angstrom指数得来。空气质量模型WRF-Chem表明,虽然整个采样期间黑碳主要来自香河本地,但是高浓度的黑碳主要来...
二次有机碳气溶胶(SOA)的化学反应机制是大气化学研究的前沿和难点。目前大气化学模式通常明显低估SOA浓度,除了与其前体物排放源的不确定性有关,其化学机制认识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在中国东部霾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前体物和化学途径对SOA的影响机制及相对贡献仍不清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