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林学 >>> 林业基础学科 林木遗传育种学 森林培育学 森林经理学 森林保护学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防护林学 经济林学 园林学 森林统计学 林业经济学 林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林学 气候变化相关记录51条 . 查询时间(0.122 秒)
2021年5月20日,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Forests期刊联合举办的森林碳汇与气候变化适应线上研讨会顺利召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世荣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付永硕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朱彪副教授等生态学专家分别作专题报告并参加学术交流。
气候变化引起的直接效应(如温度升高、季节性降水、风模式以及大气的稳定性变化),可以通过改变火行为、火发生季节以及可燃物的含水量,进而影响林火干扰的特征(fire regime)。另外气候变化也可以通过改变树种组成和可燃物的特性来间接改变林火干扰的特征。然而在直接的气候-火关系模型以及动态全球植被模型中,气候变化的间接效应常常被简化或者忽略。这可能会导致当前对气候变化情景下林火干扰特征预测的不确定性...
根据元江和勐腊两地区1957—2018年的气候数据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分析这两个区域气候和干、湿季变化趋势,探讨元江和勐腊地区气候因子的突变情况及变化周期。结果表明:(1)1957—2018年以来,干热河谷元江地区和热带雨林勐腊地区气温变化与西南地区气温变化存在显著差异;(2)两地区年均温、日照、降水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相对湿度...
基于1990—2018年云南省云南松分布区气象数据和森林火灾数据,采用Mann鄄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比分析法以及相关性分析研究气象指标与森林火灾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防火期平均气温在1998—2018年达显著上升水平,年均与防火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均在1995—2018年达显著下降水平;年均及防火期的平均风速均在 1995—2004年达显著下降水平,防火期平均风速在2010...
华南植物园森林与生态模拟研究组博士研究生郭霞丽在黄建国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将源自五个不同海拔梯度的黑云杉种群幼苗种在同质园中,观测春季发芽时间和秋季休眠芽的形成时间,从而探索黑云杉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发现种植在同一环境下的黑云杉春秋季芽物候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种群之间的差异大于种群内部的差异。另外,春季发芽时间和秋季休眠芽形成时间受到不同的机制调控,即前者主要是对温度变化的可塑性(Plasti...
华福花是仅在中国青海三江源玉树和囊谦两地发现过的青藏高原珍稀植物种,数量十分稀少,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价值。以往对华福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采集样品的性状研究和基因分析,缺乏对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宜分布研究,这不利于华福花的科学保护。因此,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周华坤研究组基于MaxEnt模型的情景模拟,预测了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华福花在三江源的适宜分布情况。
武汉植物园全球变化生态学学科组博士生吴宇在刘峰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森林景观模型探究了桑植县亚热带山地森林碳库和植物群落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会改变不同海拔森林的生境适宜性,改变种间竞争关系,导致植物物种的分布范围收缩,使物种的分布重心向中、高海拔区域偏移,偏移的同时伴随着生物量的降低,最终导致群落组成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对森林植物碳库、土壤碳库、碎屑碳库以及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均有显著...
气候变化危机已成为大尺度格局中影响物种分布的关键因素。预测气候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影响的一个关键标准是气候变化的局部速度,即一个物种必须以多快的速度在地区间移动,才能追上空间中其偏好的气候。然而,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环境因素则移动的更慢(如一些土壤因素),或根本不移动(如一些地表下的地质因素)。版纳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的科研人员在国际著名生态学期刊Trends In Ecology & Evol...
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国家科学图书馆、东北林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和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研究人员密切合作,重建了我国公元前905年至公元2006年的11种(类)大中型哺乳动物种群时空动态数据,建立了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人为干扰(农田覆盖率和人口密度)和气候变化(气温)对这些哺乳动物种群衰退和局地灭绝率的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大气中CO2升高。东北地区是我国气候变化最显著的区域,长春市是CO2升高、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在固定CO2、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程度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城市森林与湿地学科组以长春市为研究区,围绕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森林时空演变及其在减缓CO2排放中的作用进行了长期研究。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旭峰(第一作者)、研究员李新(通讯作者)、中科院院士程国栋等及国际合作团队利用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集、FLUXNET数据集提取北半球植被物候期(生长季开始和结束时间:SOS和EOS),分析了Warming Hiatus之前和期间物候变化趋势。基于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的估算结果表明,在Warming Hiatus期间物候的变化速率明显放缓。通过FLUXNET...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与基因组学团队李德铢研究员和植物多样性演化和生态适应团队高连明研究员领导的小组,通过与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学团队杨雪飞研究员、美国哥伦布大学Kevin Burgess教授、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Antje Ahrends 博士等合作,选择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高山植物类群绿绒蒿属(Meconopsis),蓝钟花属(Cyananthus)和报春花属(Primula)的17...
2018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之项目五“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适应策略”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韩兴国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研究员、北京大学沈泽昊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施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朱立平研究员等受邀参加会议,并对2018年项目层和课题层年度执行计划...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博士张东良重新整理阿尔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30个全新世孢粉序列,并依据位点的分布将其划分为五个区域:哈萨克丘陵(a)、西伯利亚南部(b)、阿尔泰山-萨彦岭区(c)、蒙古高原西部(d)和新疆北部(e)。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阿尔泰山及其周边地区孢粉资料的集成结果揭示,集成的区域平均温度在约12000至9000 cal. yr BP时段是持续增加的,而随后自约9000 cal....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通过构建长时间序列植被物候数据,结合历史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了1982-2015年我国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植被春季物候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研究发现,温带草原植被生长季开始期(SOS)在1982-2015年显著提前,提前幅度约为1.84天/10年。春季物候主要受春季降水、冬季和春季气温影响,但不同类型植被对气温和降水响应存在差异。该研究首次发现SO...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