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天文学 起源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323 秒)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与北京大学,提出了与快速射电暴FRB 200428成协的X射线爆发起源于强磁场重联过程,并通过粒子动理学模拟方法(Particle in Cell,简称PIC方法)解释了这一爆发事件的能谱、光变观测特征。9月1日,相关研究成果以《FRB成协X射线暴发的起源:QED磁重联》(Origin of FRB-associated X-ray burst: QED magnetic r...
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简称FRB)是宇宙中一类持续时间为毫秒量级的超亮射电脉冲信号,其起源和产生机制是当今天文学的谜题之一。2007年天文学家首次在脉冲星巡天数据中发现FRB后,FRB的研究迅速成为天文学前沿热点之一,2023年度邵逸夫天文学奖近期被授予FRB的发现者。2020年4月28日,加拿CHIME射电望远镜和美国STARE-2探测器探测到来自银河系内一颗名为SGR ...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天体元素丰度与星系化学演化团组杨勇、赵景昆等利用Gaia DR3数据,探测到一条新的矮星系起源的星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ApJL)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郭云浪与研究员王博等人在毫秒脉冲双星领域获得了新进展,解释了极低伴星质量黑寡妇脉冲星的起源问题。国际科学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近日以“Formation of black widows through ultra-compact X-ray binaries with He star companions”为题在线发布了这一成果。
随着脉冲星观测不断增多,科学家发现不少脉冲星的速度超过1000km/s,并且数量不断增加。这些超高速脉冲星的起源尚不清楚。目前提出的超新星前身星内部对流不稳定、磁偶极偏心辐射、中微子-核子散射及中微子振荡等模型仍存在困难。
自1967年第一次发现脉冲星后的仅仅三年,就有天文学家发现脉冲星的平均自行速度很高,随着脉冲星观测不断增多,现发现有不少脉冲星的速度甚至超过1000km/s,并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加。这些超高速脉冲星的起源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目前提出的超新星前身星内部对流不稳定、磁偶极偏心辐射、中微子-核子散射及中微子振荡等模型仍存在一些困难。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吴程远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极大质量碳氧白矮星的形成,发现这类天体起源于碳氧白矮星与氦白矮星的并合。这一成果以《Formation of ultra-massive carbon–oxygen white dwarfs from the merger of carbon–oxygen and helium white dwarf pairs》为题发表在2022年5月出...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领衔的中外合作团队通过分析黑洞X射线双星Swift J1753.5-0127在12年长期爆发期间的多波段观测数据,研究了该系统中的紫外/光学(UV/OPT)辐射机制,发现在爆发过程中,UV/OPT辐射可能是由外吸积盘的粘滞加热过程主导。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
近期,云南天文台领衔的中外合作团队(云南天文台的硕士研究生杨鹏程、张国宝研究员和王建成研究员,纽约大学的Russell和Gelfand教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Mendez教授,湘潭大学的吕铭教授)通过分析黑洞X射线双星Swift J1753.5-0127在12年长期爆发期间的多波段观测数据,研究了该系统中的紫外/光学(UV/OPT)辐射机制,发现在爆发过程中,UV/OPT辐射可能是由外吸积盘的粘滞...
快速射电暴(FRB)是在毫秒量级时间内释放极高能量的神秘射电爆发现象。2007年首次发现以来,其数量已经增加到了数百个。其中,绝大多数FRB只会爆发一次,少部分重复爆发。研究重复爆发FRB,及周期性重复FRB对于理解这种神秘现象起源和爆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云南天文台张居甲副研究员主持的丽江超新星观测项目LiONS(Lijiang One hour per Night Supernova program)在高光度Ia型超新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该研究在LiONS项目已发表的系列工作基础上,用外层镍增丰现象解释了高光度Ia的主要观测特征,提出高光度浅硅型Ia存在相同起源。相关论文于1月10日在美国天体物理杂志线上发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蔡一夫教授带领国际合作团队发现了婴儿宇宙处在高能物理的“沙漠”能区时,存在原初引力波共振的非线性理论现象。原初引力波信号通过该现象过程,能给被共振放大4至6个数量级乃至更大,从而被原初引力波探测器检出,可用于验证某些传统物理“不可触及”的宇宙起源理论模型。这个新结果可以为国际上盛行的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建设提供重要科学目标,也为搜寻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高能新物理打开了一扇窗...
磁洞是空间等离子体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其磁场强度有明显的下降。早在1977年由Turner等人在太阳风中发现,持续时间大约为几十秒,其中磁场旋转角度较小的磁洞被称为线性磁洞。除了小尺度的磁洞结构,还有持续时间大约为几十分钟的大尺度磁洞,我们在论文中称之为宏观磁洞(MMH)。宏观磁洞的起源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目前有两种较为流行的猜测。其中一种说法根据宏观磁洞的观测特征,认为可能是卫星撞到了弯曲的日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