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9 共查到海洋生物学 南海北部相关记录9条 . 查询时间(0.174 秒)
近日,中科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天然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赵建新教授等合作,在南海北部珊瑚礁发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总体环境科学杂志》)上。珊瑚礁以其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极高的初级生产力,被誉为“蓝色沙漠中的绿洲”和“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然而,全球珊瑚礁已进入了一个以“人类活动显著改变地球系统”...
中科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天然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赵建新等合作,在珊瑚礁发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研究人员利用高精度U-Th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技术,测定南海北部涠洲岛约100个块状和枝状珊瑚样品,并对死亡年代和物种进行分析,揭示了近百年来珊瑚礁的演化历史,发现珊瑚大量死亡、珊瑚礁退化其实早在1950年左右就已经发生,远早于现代观测记录,并与人类世...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天然及其合作者对南海北部三亚湾的珊瑚礁进行详细研究,发现该处礁坪并非是近期死亡/退化的礁坪,而是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6400 yr BP)形成、且在~5400 yr BP后随着海平面的下降而停止发育的古礁坪。进一步研究发现,近30年来(1987-2016)海平面快速上升(16.2±0.6cm),释放了原本低水面禁锢珊瑚垂直生长的限制空间,使三亚古礁坪上有活珊瑚生...
利用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藻类标志物分子,探讨了以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海洋生物群落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真实地反映了该海域现代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变化和更替规律. 受南海不同水文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典型的区域分布特征:高丰度的浮游植物主要出现在珠江口海域、台湾岛西南岸外、海南岛东南附近海域;而海盆和海峡海域的含量相对较低. ...
根据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 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种类丰富度和渔获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渔获种类数以湛江断面最多(405种), 汕头断面最少(337种)。种类数随水深变化呈非对称正态分布, 以40—80m水深组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空间分布与种类数基本一致。在总渔获物中, 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3大类群重量组成比例为80:12...
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从1964年3月开始,海上系统调查连续一年,通过对大量调查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整理,编写成《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报告》,该报告客观地反映了该海区底拖网鱼类资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初步掌握了南海北部鱼类资源的组成、生活习性、分布移动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主要渔场的分布。具有理论价值和生产价值。西、中沙海域渔业资源调查从1974年开始,通过调查发现该海域金枪鱼渔场有三个分布...
研究动态 —— 南海北部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南海北部滨珊瑚生长的影响因素           < 2007/8/24
南海北部滨珊瑚生长序列的X光数字图像分析和环境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表层海温是滨珊瑚生长的首要气候因子,表层海温的季节性变化决定着滨珊瑚骨骼密度的季节性变化和年生长层的形成,高密度带形成于夏季而低密度带形成于冬季。年生长带的结构特征分析表明,季风环流控制的表层海流的性质和成分决定着年生长层的结构特征,微生长层的形成可能与潮汐和月光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南海北部滨珊瑚生长的影响...
南海北部大洋钻探184航次1146站晚上新世以来的研究发现, 底栖有孔虫Bulimina alazanensis 的含量3.2~2.0 Ma BP逐渐减少, 并在2.1 Ma BP前后发生锐减, 其变化幅度达90%. 其他底栖有孔虫属种如Globobulimina subglobosa和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的含量则是在2.1 Ma BP之前较低, 而2.1 Ma B...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