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明清时期相关记录112条 . 查询时间(0.333 秒)
明清时期,鄂西南、渝东南、湘西等土家族地区都有自立土司。从产生途径看,可分为强宗大族自立、土司侵占自立和土司分化自立三种。自立土司模仿合法土司对辖区进行社会治理,与合法土司消极互动,同时对中央政府的军事征调等格外积极部分自立土司还因各种原因得到中央政府承认。
土家族土司争袭事件主要发生在明代中后期和清代前期,在地理分布上存在普遍性,类型可分为兄弟争袭、烟亲争袭、族人争袭和父子争袭四种。土司争袭在政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影响,土司争袭是土司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整端决定的。
“儒侠”一词最初被用来指代儒士和侠士两类社会群体,宋代时开始演变成指代具有侠气的文人,明清时则逐渐凝聚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行为范式。文人具有侠气这种文学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是对孔孟张扬主体人格的承继,之后又在阳明心学思潮和泰州学派的狂侠传统以及清初遗民的实践中被传承光大。对士人心态、审美心理、文学表现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清代小说中,“儒侠”成为一种群像,折射着文人的创作心态、审美取向,...
2023年6月26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2021~2022年,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城西片区相继发掘魏晋至明清时期墓葬1200余座,完善了该区域从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宋金到明清各期墓葬的演变序列。其中陈家寨墓地两年度共计清理有北朝隋唐时期中小型墓葬581座和金代墓葬2座,出土文物约有1500余件组,跨越北朝隋唐近500年的历史时期,是目前陕西关中地区发掘这一时期中小型...
2023年4月22日,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届“边疆•民族•历史”青年学者论坛暨“多语种文献所见明清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专题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多功能会议室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具有“天下观”和“一统观”,因此,明清统治者不仅为保持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推进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做出了巨大努力,而且在加强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有位专家说,本书以“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为研究内容,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土司承袭制度,建立于元代,兴盛于明代,完善于清代。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的土司作为相对独立的地方实权群体,其承袭制度的确立也反映出各地土司不同时期的利益诉求。因此,研究元明清时期土司承袭制度,既是对元明清中央政府初创、建构、完善土司承袭制度的总结,也是对各地土司政权自我调整、适应和发展的历史梳理。
明清时期,姚广孝的形象经历了从明代前期道德、学问、人品俱佳的“靖难”和“新明朝”功臣元勋,到宣德中期以后兼具儒学之敌的功臣元勋,再到嘉靖年间作为儒学之敌的功臣元勋的僧人,最后至清朝乾隆年间成为策划“靖难”之役叛乱的“祸首”的曲折变迁。明清时期姚广孝的形象变迁基本上由朝廷主导,官民士人从而衍之,但官民士人的形塑有时也影响了朝廷的形象建构。
在土司研究中,社会治理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土司制度下的社会治理研究价值在于:一方面,作为地方管理体制,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开创了一种区域性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在行省之内,既有流官管辖的府、州、县,又有王朝间接统治的土司地区;另一方面,土司地区的社会治理构成封建王朝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补充,这也是土司制度推行后的一大特征。这一方面的研究略显薄弱。武陵地区位于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处,是明清时期推行土司制度的...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近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白马泉村北墓地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清理出东汉、唐辽及明清时期墓葬3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近200件。
以“蚕神献丝”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蚕神信仰文化在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情节内容。本文聚焦明清时期山西南部的蚕神信仰与蚕桑习俗文化,发现并分析其中独特的“晋南故事情节”。晋南地区的《嫘祖养蚕》故事脱胎于马头娘传说,又具体地指向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的蚕神身份认同,这与晋南区域历史文化相关联;同时,由于明清时期潞绸“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繁荣发展,种桑、织造与养蚕缫丝同为丝绸业“三部曲”也得到了一定...
考察了明清时期太湖小船渔民宗教信仰的历史。结果显示:小船渔民信仰天主教既有世俗化的社会因素,也有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孤独心灵需要慰藉的精神因素。当天主教在华势力逐渐坐大时,为了维持皇权统治的格局,帝国的政策经历了从包容利用到紧缩限制、再到全面禁止的过程。然而,渔民教徒的信仰立场和认同倾向却出现了悖反帝国伦理—宗教的情形,进而与传教士一道形成了信仰共同体。这种张力真实反映了处于社会“底边”的渔民群体在精...
城隍祭祀在明清期间被纳入国家祀典。中原地区官方利用城隍文化维系封建法律和道德观念、制约官吏、警戒百姓。随着城隍信仰逐渐世俗化,民众赋予其更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职能,城隍成为民众参与政治空间的一种方法。明清时期中原地区官民对城隍信仰的建构,使其范畴更加丰富,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
明清时期,随着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逐步推进,出现了很多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这些建筑无论是从外在的布局形制上,还是内部的装饰上,都具有中国化特色。本文主要探讨明清时期清真寺的中国化装饰艺术。
为配合济南东站片区省企总部城一期商业地块项目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6~8月,对工程占压的裴家营西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裴家营村西北部,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约170米、东西约130米,面积约2.2万平方米。此次发掘区域位于遗址的南部边缘,共布10米×10米探方6个,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30个、水井11座、墓葬3座、灰沟2条、窖穴1个,遗迹时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