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卵子相关记录56条 . 查询时间(0.09 秒)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充华研究员和李胜教授团队从分子水平系统揭示了DNA胞嘧啶甲基化(5mC)如何调控德国小蠊的绒毛膜形成和受精过程,拓宽了大家对表观遗传调控昆虫生殖的认识。2023年12月12日,相关成果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事件主要受卵子母源效应因子的调控。大家熟知的母源因子包括MATER (NLRP5)、PADI6以及STELLA (又称为DPPA3 或PGC7)等。它们由母源效应基因编码,并于卵子发生过程中积累和储存,参与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事件。哺乳动物卵子受精后的一个普遍特征是精子入卵后引发一系列重复的钙(Ca2+)升高,称为[Ca2+]i 振荡,这对卵子向胚胎过渡至关重要。尽管多年来已经...
2023年6月12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获悉,该院生殖医学中心靳镭、朱丽霞教授团队,首次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卵子质量和胚胎发育情况,及女性卵巢储备和辅助生殖助孕结局,进行系统全面的回顾性总结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免疫前沿》发表。
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异常是造成女性不孕及试管婴儿反复失败的重要原因。已有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在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异常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家系及近亲家系患者,且致病突变主要遗传自父母,展现为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模式。然而,新发突变(De novo mutations,DNMs)在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异常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尚不清楚。
卵子向胚胎转变过程是人类繁衍后代的最重要的生命过程之一。在该过程中,人类胚胎8-细胞时期合子基因组激活之前,卵子和胚胎中DNA是不转录的。因此,卵子向胚胎转变过程主要受卵子中储存的母源mRNA调控。2023年1月17日,《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期刊发表了题为《Remodeling of maternal mRNA through poly(A)...
配子质量特别是卵子质量(卵质)是决定鱼类繁育成功和养殖效率的先决条件。鱼类的卵质由卵子中所储存的所有母源因子的集合所共同决定。开展母源因子对卵子发生和早期胚胎发育的调控研究可以指导鱼类卵质的评估,提升卵质,促进水产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在卵子发育和成熟的过程中,大量的母源mRNA被转录并囤积在卵子中,其在时空上有序的翻译激活或翻译抑制,即翻译控制(translational control),决定了...
2022年5月18日,《自然》在线发表中科院院士、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教授黄荷凤与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徐国良团队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图片:Macrostomum属的各种物种:这种涡虫是透明的,在显微镜下可以确定活体动物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的大小。
哺乳动物单精受精是有性生殖中一个复杂并受到精密调控的生物学过程,要求单倍体精子与卵子之间完成一系列有序的相互作用来创造新的二倍体生命。动物精子穿过雌性生殖道,在输卵管的壶腹部与成熟卵子相遇,识别、结合、穿透卵子透明带,最终进入卵周隙与卵子质膜融合,完成受精。受精后,卵子质膜和透明带都发生变化,使得其他精子不能再与卵子受精,有效防止多精受精和多倍体胚胎的形成 [1]。在人类中,尽管有三倍体和四倍体婴...
哺乳动物单精受精是有性生殖中一个复杂并受到精密调控的生物学过程,要求单倍体精子与卵子之间完成一系列有序的相互作用来创造新的二倍体生命。动物精子穿过雌性生殖道,在输卵管的壶腹部与成熟卵子相遇,识别、结合、穿透卵子透明带,最终进入卵周隙与卵子质膜融合,完成受精。受精后,卵子质膜和透明带都发生变化,使得其他精子不能再与卵子受精,有效防止多精受精和多倍体胚胎的形成 [1]。在人类中,尽管有三倍体和四倍体婴...
染色体黏合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一环状蛋白复合物黏合素(cohesin)将染色单体聚合在一起的细胞生物学过程,确保了染色体在后期的精确分离。除了黏合素,还有许多辅助因子共同参与组成了染色体黏合蛋白家族,在染色体黏合建立、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调控以及染色质高级结构形成等事件中发挥重要功能[1]。Sororin作为黏合素的稳定因子,能拮抗黏合素释放因子Wapl功能,从而维持姐妹染色单体黏合[2]。在S...
染色体黏合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一环状蛋白复合物黏合素(cohesin)将染色单体聚合在一起的细胞生物学过程,确保了染色体在后期的精确分离。除了黏合素,还有许多辅助因子共同参与组成了染色体黏合蛋白家族,在染色体黏合建立、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调控以及染色质高级结构形成等事件中发挥重要功能[1]。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Yuu Kimata课题组在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旗下学术期刊Open Bi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 “The careful control of Polo kinase by APC/C-Ube2C ensures the intercellular transport of germline centrosomes duri...
本周的《科学》杂志上,日本的科研人员带来了干细胞领域的一项新突破。他们用小鼠胚胎干细胞,制造出了卵母细胞成熟所需的结构——卵巢中的卵泡。在干细胞制造的“体外卵泡”中,原始生殖细胞得以生成具有完整功能的卵子,这些卵子最终受精并孕育出了健康的小鼠后代。
2020年4月8日,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我校动物科技学院熊波教授课题组题为“The cohesin release factor Wapl interacts with Bub3 to govern SAC activity in female meiosisI”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染色体黏合素释放因子Wapl通过与Bub3相互作用参与调控卵母细胞第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