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形态学 作物生理学 作物遗传学 作物生态学 种子学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作物栽培学 作物耕作学 作物种质资源学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农艺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1 共查到作物学 抗病毒相关记录11条 . 查询时间(0.325 秒)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发现第二个小麦黄花叶病隐性抗病毒基因,可对小麦黄花叶病完全免疫,该研究为抗黄花叶病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番茄斑萎病毒及其近缘病毒严重危害着全球辣椒种植业的发展,并对我国辣椒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利用植物中抗病基因 (Resistance genes, R) 进行抗病育种,是环境友好和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目前已经成功发现并利用的抗病毒NLR蛋白十分有限。抗病基因Tsw是唯一在辣椒种(辣椒属,茄科)中被鉴定对TSWV具有抗性的R基因,编码一种NLR蛋白。但Tsw介导抗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尚有待研究。
国际微生物学权威杂志《微生物学进展(Trends in Microbiology)》(最新影响因子: 18.230)发表了植保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应邀撰写的题为 “Antiviral RNAi drives host adaptation to viral infection” 的热点综述论文。该论文对目前国际上抗病毒RNAi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评论,为植物病毒学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新的...
2022年1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成功证实了首个小麦隐性抗病毒基因,对土壤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具有抗病性。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1月28日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杂志上。
2022年1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创新团队成功证实了首个小麦隐性抗病毒基因,对土壤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具有抗病性。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28日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杂志上。
2020年7月8日,Cell Host & Microbe正式发表了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毅课题组的“Jasmonate signaling enhances RNA silencing and antiviral defense in rice”研究论文(28/1 pp. 89-103, 2020. http://doi.org/10.1016/j.chom.2020.05.001),揭示了...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毅课题组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曹晓风院士课题组合作,近日在Nature Plant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ROS Accumulation and Antiviral Defence Control in Rice by MicroRNA528”的研究论文。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发现了一个单子叶植物特有且能够被病毒侵染所抑制的水稻负调控抗病因子miR52...
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病毒严重威胁着动物及人类的健康,由病毒引起的各种疾病难以治愈,积极研究和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是众多研究者的目标。绿茶提取物是主要成分为一些多酚类物质的混合物,主要为几种儿茶素。许多研究表明这些物质具有很好的抗击多种病毒的效果。本文从绿茶茶多酚提取方法和其主要成分入手,针对其抗病毒机理进行了综述,归纳了抗病毒的各种理论机制,为对其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项成果获得了中国小麦黄色花叶病毒(WYMV)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证明WYMV与欧洲报道的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应为同属于大麦黄花叶病毒属的两种不同病毒;明确了WYMV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发生的主要真菌传线状病毒,并在不同的分布地区存在变异。该项目通过对WYMV的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WYMV室内高效率植物感染体系、全基因组侵染性克隆和缺失突变体的功能等方面取得了...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 disease,SMV)是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应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野生大豆抗SMV机制的探讨是大豆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通过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方法,对来源于河北东部沿海地区的129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抗SMV鉴定及叶片形态结构的比较。结果表明,2.3%的材料抗大豆花叶病毒病,14.7%的材料表现为中抗,26.4%...
从美洲商陆 (Phytolaccaamericana)叶片中通过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出了完整的总RNA ,经RT PCR扩增出缺失突变型PAP基因 ,将该基因与克隆载体pGEM(r) T相连接,从SP6和T7两端同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共测得 711个碱基 ,与国外报道的PAP基因序列相比较 ,其同源性达 99.6 %。同时将该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 5a上 ,转化大肠杆菌菌株BL2 1(DE3)...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