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动力气象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动力气象学 进展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678 秒)
从非洲撒哈拉沙漠延伸至中国西北部和蒙古国南部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带是北半球主要的粉尘源区,对该区粉尘排放变化及其动力系统的充分认识与全面了解,可以增强我们对全球粉尘循环及其驱动因素的理解,并为中亚干旱环境的形成演化提供知识支撑。中亚干旱区自里海绵延至东天山,位于北半球粉尘带的东段,该区由沙尘暴引发的粉尘排放约占全球粉尘排放量的17-20%,对社会经济、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且深远的影响。因此,对...
E区赤道电场(EEF)是一个重要的电离层参量,它可以通过调制赤道喷泉效应(equatorial fountain effect)来影响电离层在赤道及低纬地区的分布。目前大量的观测发现电离层中存在明显的经度结构(即,在固定地方时条件下,电离层参量在经度方向上出现显著的波状结构)。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来自下层大气的潮汐和行星波能够通过调制赤道电场来产生电离层的经度结构,这是电离层的经度结构的重要形成机制之...
2021年5月28日,陕西省气象局在飞机冷云增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新进展,为我国飞机冷云增雨作业的物理效果检验和效益效果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1年4月6日,北京市延庆区委书记穆鹏,区委副书记、区长于波一行到延庆区气象局冬奥会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调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气象条件预测保障关键技术”进展及成果应用情况。
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进入一周年倒计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气象条件预测保障关键技术”备受关注。这个由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牵头,河北省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北京市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15家科研与业务单位联合攻关,科研业务骨干200余人参与研发和应用试验的项目,旨在通过对冬季山地高分辨率气象探测、预报和服务关键科学技术开展研发和示范应用,为冬奥会气象保...
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进入一周年倒计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气象条件预测保障关键技术”备受关注。这个由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牵头,河北省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北京市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15家科研与业务单位联合攻关,科研业务骨干200余人参与研发和应用试验的项目,旨在通过对冬季山地高分辨率气象探测、预报和服务关键科学技术开展研发和示范应用,为冬奥会气象保...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小于人的发丝直径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较少的一部分,但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却十分重要。与粒径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此它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在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污染是一个...
2020年5月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赵艳研究团队题为“Evolution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past 1.74 million year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关于青藏高原长尺度植被/气候变化与机制的最...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的扩张以及城市化的加剧,大气污染近年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500个大城市中,少于1%的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健康组织的合格标准。在空气污染物中悬浮颗粒污染物 PM占主要成分。医学研究表明空气中的颗粒悬浮物特别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PM2.5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心血管和呼吸道健康。颗粒污染物引起的灰霾事件尤其是重霾天气对人类的生活...
近日,王元教授课题组在Bore的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果以“Wave Disturbances and Their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为题在线发表在美国气象学会( AMS)著名期刊《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中心博士后周旭与合作者在区域气候模型WRF中引入了随高度呈指数衰减的次网格地形动力学参数化方案,对高原西部的冬季月份降雪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引入参数化方案后,模式显著改进冬季高原以及周边的风速(图1)和大气环流的模拟,减小了西风水汽传输通量(图2a),从而明显减小了模型对高原西部降雪量的高估(图2b-c)。
近日,我校气候动力学研究中心研究成果"Impact of Ocean Warming on Tropical Cyclone Size and Its Destructiveness"和"Formation Mechanism for 2015/16 Super El Niño"在Nature旗下《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我校为论文第一单位,第一作者分别是我校兼职教...
Physics of Fluids最近以Letter形式刊发了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陶建军课题组与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郑晓静院士的合作研究论文“Very large scale motions and PM10 concentration in a high-Re Boundary layer” (29:061701,2017), 报道了他们在沙尘暴...
太阳瞬变爆发活动(日冕物质抛射CME等)及其伴随的行星际激波具有强烈的空间天气效应,因此预报它们传播到地球轨道的时间是空间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新华副研究员和冯学尚研究员自主开发出了到达时间预报的第二代激波传播模型(SPM2),该模型基于爆炸波传播解析,使用扰动初始时刻的观测参数(初始激波速度、背景太阳风速度等)作为输入,能对相应行星...
2011年4月13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海-陆-气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风变异的影响”项目进展研讨会在气候所召开。项目组成员分别汇报了项目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并围绕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会议由项目负责人姜华主持,气候系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