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海洋生物学 基因组相关记录20条 . 查询时间(0.849 秒)
2022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晓雪团队通过研究珊瑚体内具有生态竞争的假交替单胞菌和弧菌之间的互作,揭示了一种移动基因组增加弧菌基因组可塑性,驱动弧菌遗传和表型多样化的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Mobile Genetic Elements Used by Competing Coral Microbial Populations Increase...
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张国范研究组独立完成的论文“Construction of a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nd variation map for the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长牡蛎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和变异图谱构建)”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分子生态资源》)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构...
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李富花课题组主导完成的科研论文《简单重复序列促进对虾基因组可塑性和适应性进化》在《通讯—生物学》在线发表。该研究针对简单重复序列(SSR)在对虾基因组内呈爆发式扩张的现象,首次提出SSR在基因组内急速扩张的新机制,揭示了SSR在对虾基因组的可塑性和适应性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李富花课题组主导完成的科研论文“Simple sequence repeats drive genome plasticity and promote adaptive evolution in penaeid shrimp”在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线发表。该研究针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在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温度对生命体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陆地上的鸟类和哺乳类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适应各种生境,其恒温能力功不可没。相比与陆生环境而言,水生环境的生物想要获得恒温能力更为艰难,它们必须面对水体高比热,热量易丢失的挑战。然而根据观测,至少有40种鱼类克服了这些困难,具备类似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恒温能力。其中剑鱼、旗鱼和金枪鱼是恒温真骨鱼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支。这些鱼类是如何克服重重...
2020年3月25日,记者从青岛农业大学获悉,该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春德教授课题组与合作单位自主研发完成海湾扇贝两个亚种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Nature旗下开源期刊Scientific Data上。此前,王春德课题组已完成紫扇贝基因组的测序和组装。紫扇贝和海湾扇贝两个亚种基因组的成功测序,为从分子水平解析海湾扇贝属扇贝及其杂交后代的生长、抗逆性、育性和寿命等重要性状的...
嗅觉感知作为化学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鱼类通过精密调节的嗅觉系统识别并分辨水中众多的化学信息,为食物定位、危险躲避、亲缘识别及生殖洄游等行为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海斗深渊(>6000m)具有高压、温差巨大、终年无光、食物匮乏等特殊极端条件,是常规生命形式的禁区,而狮子鱼这一类群在全球范围内的海斗深渊中均有发现,说明狮子鱼能够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成功的生存和繁衍。其中马...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微生物个体虽小,但数量极大,每年固定二氧化碳达22亿吨,占地球上年生物固碳总量的一半以上。然而,海洋微生物的原位功能通常难以直接测量而且绝大多数尚未培养。因此,如何直接建立细胞原位功能与基因组的关联一直是业界的关键方法学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建立了拉曼介导的靶向元基因组技术(Ramanome-Guided Me...
日前,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下发《关于2018年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立项的通知》(教技函〔2018〕2号),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作为负责人申报的“海洋生物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育种创新引智基地”获准立项建设。本年度共批准立项62个创新引智基地。该创新引智基地依托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瞄准海洋生物基因组学、海洋生物遗传发育进化生物学、海洋生物分...
2017年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课题组、相建海课题组、李富花课题组主导,天津生物芯片技术公司、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sea cucumber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nd visceral regeneration,在线发表在PLoS Biology上。研究首次完...
2017年4月3日,国际生态与进化领域权威期刊Natuer子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包振民教授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的最新论文“Scallop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evolution of bilaterian karyotype and developm...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林强课题组主导,联合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新加坡国家科技局和华大基因等共同揭示了海马在海洋近岸和岛礁栖息过程中的体型特化和繁殖适应性进化特征。相关研究12月15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林强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海马的全基因组研究,揭示了海马是一种快速进化的物种,并从基因层面探讨了育儿袋形成和怀孕过程,揭开了海马雄性育儿之谜;与此同时,该团队瞄准...
该研究以鸡(Gallus gallus)红细胞含量为标准,采用流式细胞术首次测定了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基因组大小;利用荧光染色和显微图像分析软件测定了24对染色体的相对面积和累积光密度(IOD),并基于IOD估算了各对染色体的物理长度。结果显示,黄姑鱼基因组大小为(595.70 ± 24.08)Mb,DNA质量约为(0.61 ± 0.02)pg。黄姑鱼基因组包括24对端部着丝粒...
日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仿刺参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对刺参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将对中国刺参产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团队和相建海团队共同完成,在天津生物芯片技术公司的技术支撑下,突破了刺参复杂基因组测序和组装技术瓶颈,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获得132Gb高质量DNA序列数据,覆盖全基因组160倍。科研人员利用针对高复杂度基因组组装的创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林生研究员研究团队绘制完成菊黄东方鲀基因组草图。菊黄东方鲀俗称“满天星”(图A),隶属鲀形目、东方鲀科,在亚洲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和极高的经济价值,也是我国重要的河鲀养殖品种之一。科研人员依托中科院海洋所自主构建的海洋生物基因资源平台和超算平台,独立完成了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全基因组的测序、拼装及分析,利用SOLiD 4第二代高通量测序仪测序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