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 农业基础学科 >>> 农业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农业生态学 环境相关记录297条 . 查询时间(3.287 秒)
近日,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精品案例课堂”和“优质案例课堂”建设计划名单。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申报的《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神--洱海流域农业绿色高值模式构建与应用》项目入选“优质案例课堂”建设计划名单,赵正雄教授为首席专家。
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农业创新团队揭示了不同级别农田沟渠(斗渠、农渠、毛渠)碳排放、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耦合机制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总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气候变化与减排固碳团队揭示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旱地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量化了不同微生物学过程对夏玉米地氧化亚氮排放的贡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欧洲农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上。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2023年12月1日下午,资环学院"绿色发展大讲堂"第一讲于资环楼5-219报告厅正式开讲,讲座特邀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严东权站长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势与任务"的学术报告,资环学院袁力行院长主持会议。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团队揭示了改性秸秆生物炭在二氧化碳吸附过程中氮硫元素的竞争性行为。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炭(Biochar)》上。
以“零碳排生态循环农业”为主题,以耕地地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提升为基础,以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接口技术(产品、装备)研发为创新抓手,围绕农业粮食优质稳产、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形成一批关键技术(产品、装备),服务于区域绿色低碳农产品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重点围绕2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1)耕地地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研究;(2)循环农业技术研究。
江丽华,(1972—),云南玉溪人,1994年7月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本科学历,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兼任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必需微量元素农产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农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山东省土壤肥料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滨州学院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理、系列有机肥料研制、土壤改良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教学...
有机肥施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大大增加了ARGs获取和传播到人类食物链的风险。蚯蚓是参与地下和地上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的土壤动物群之一,而硅肥有益于提高土壤健康和植物抗逆性,对于蚯蚓和硅肥联合使用对于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耐药性方面的影响还不清楚。
陈静蕊,女,1982年12月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生态学专业。2011.09-2015.09在福建省农科院工作,2015年斤月入职江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主持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绿肥提升稻田土壤有机碳作用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灌排单元精准控水扩容示范”等国家及...
关贤交,男,1979年3月生,作物学博士,副研究员,2011年毕业于菲律宾中吕宋国立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从事作物栽培与农业生态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江西现代农业科研协同创新课题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员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
2022年10月1-3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在韩国忠清北道省槐山郡召开。IFOAM对全球范围内有机农业发展做出突出成就的机构和个人进行了隆重表彰,授予“IFOAM突出成就奖”,共有七个机构和四位个人荣获此崇高荣誉。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有机中心是全球七个机构之一(中国唯一),有机中心周泽江研究员是四个个人之一。这是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有机中心目前...
为更好的推进“生态农场”专项研究生培养工作, 9月16日,资源与环境学院举行生态农场研究生培养专项交流研讨会。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高尚宾,生态总站生态农业处处长徐志宇等一行,资环学院院长袁力行、副院长王冲及生态科学与工程系部分导师和专项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生态系副教授刘云慧主持。
围绕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关系、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变化驱动因素和保护策略系列热点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云慧副教授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从全球到局域不同尺度研究昆虫授粉服务对苹果生产影响、传粉者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及保护途径,取得系列成果。
近日,《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简称FASE)出版了2022年第3期题为“氮素研究进展:从土壤到植物,再到环境”的专辑。本期专辑由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系统分析系Wim de Vries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学军教授和袁力行教授进行组稿,共邀请15位氮素研究领域的领衔专家,从植物、土壤到环境等不同尺度,分享他们在氮素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和观点。围绕氮的利用与转换、氮的管理、氮对环境和气候...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气候变化与减排固碳团队,利用多种稳定同位素手段,量化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对农业流域有机质流失的贡献,提出控制农业流域有机质流失的关键举措,助推农业生态系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期刊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