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进化论 化石相关记录27条 . 查询时间(0.204 秒)
2024年1月7日,记者从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具体承担实施的“东兴市楠木山村恐龙化石产地专项地质调查”项目目前有了新进展,初步判定东兴市楠木山村恐龙化石形成保存方式,是恐龙死亡腐烂分解后遇上地壳变动发生的地灾事件卷入地下形成,这一形成保存方式在国内非常罕见。
化石是指起源古老,呈孑遗分布,并保留祖先形态特征的现存生物。这类生物通常有较低的分类多样性和孤立的系统位置,且通常濒临灭绝或者亟需保护。然而,目前对活化石,特别是植物活化石的分子进化和生态特性仍知之甚少。
羊蹄甲属约有200个现生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至亚热带地区。羊蹄甲属是重要的园林景观植物。然而,相对于该属全球广布、数量众多的现生种而言,化石记录却相对较少,尤其是羊蹄甲属演化早期的化石记录更是稀少,使得这一类群演化和生物地理历史尚不清楚。2023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拉孜县柳区晚古新世(约56 Ma)植物群中发现了大量羊蹄甲属叶片化石,为解析羊蹄甲...
环神经动物是节肢动物的近亲。现生类群包括铁线虫、蛔虫、鳃曳虫等。很多环神经动物有可外翻的吻部,因此又叫翻吻动物。科研人员通过对陕南约5.35亿年前磷酸盐化特异保存化石的研究,发现其中一种类似“五环”的结构可能是环神经动物的翻吻部位肌肉组织,这为环神经动物肌肉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2023年10月11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生物科学》(Proceedings of t...
在恐龙时代,许多海洋爬行动物的脖子比今天的爬行动物长得多。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怀疑长脖子使它们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现在,经过近200年的持续研究,科学家终于找到直接的化石证据,第一次以最生动的方式证实了这一猜测。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开花植物“称霸”天下后几乎重塑了全球各大陆地板块的生态系统格局,但在演化生物学研究中,这一植物类群究竟何时起源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许多基于现代植物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开花植物的起源比现有的化石记录要早得多,从而引起了广泛争议。
哺乳动物听小骨“三骨鼎立”的听觉结构是怎么形成的?1月28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一项哺乳动物听觉和中耳演化机制的研究成果。基于对哺乳动物中耳听小骨连接关系的新发现,来自云南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提出,叠覆型砧骨—锤骨关节是中耳听小骨与下颌脱离的关键一步,解决了哺乳动物中耳和听觉演化研究中存在已久的难题。哺乳动物的中耳有3块听小骨,即镫骨、砧骨和锤骨。听小骨是现生哺乳动物骨骼系统中最小的骨头,形成了从...
2021年1月28日,《自然》杂志在线刊发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和云南大学等单位合作成果。此项研究基于对哺乳动物中耳听小骨连接关系的新发现,提出叠覆型砧骨-锤骨关节是中耳听小骨与下颌脱离的关键一步,解决了哺乳动物中耳和听觉演化研究中存在已久的难题。“此项研究经历了3年时间,综合了化石和现生生物个体发育证据,有助于更清楚理解哺乳动物独特听觉器官的演化过程。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蕴含了复杂的细节过程,是已有结构...
近日,古脊椎所李志恒、Thomas Stidham、邓涛与周忠和在《生态学与进化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在线报道了一件出自临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层的沙鸡化石,是目前已知亚洲最古老的、也是保存最完整、且具有关联骨骼的沙鸡化石,研究者将其命名为干旱临夏鸟(Linxiavis inaqousus),意为“一种来自临夏地区并且生活在干旱环境下的鸟类”...
动物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作为动物界的成员,人们对动物究竟是何时并如何起源的抱有天然的好奇心,但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演化生物学领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难题。11月29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近日,研究所的研究员在与外国同行合作时,于贵州瓮安生物群找到了一距今6.1亿年的笼脊球化石,这一发现为揭开动物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2019年3月22日凌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至此,地处中国宜昌长阳地区,距今5.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清江生物群”,首次向世界摘下它神秘的面纱,成为进化古生物学界又一突破性发现。
人们目前相信,大猿类(包括人类)在约1700万年前与小体型猿在进化上分道扬镳,但对一个较新化石(它同时具有这两类猿的特征)的分析可能会重塑我们对这一演化路径的理解。狭鼻猿是一组灵长类动物,它们生活的时间在旧世界猴与猿在演化上相互分开之前,而后者又进一步分化为小体型猿类和大猿类。某些研究者认为,小体型猿类是大猿类的矮化版本,因为这组猿缺乏狭鼻猿的特征。然而2011年1月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发现的一个被...
如今种类占据绝对优势的节肢动物是如何由软体的蠕虫演化而来呢?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他们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的叶足动物——“仙掌滇虫”可在海底行走,属于首次发现的具有“节肢”的虫子,从而有望揭开节肢动物的起源之谜。
这条腔棘鱼标本受到世界海洋大会代表的关注。腔棘鱼是一种活动灵活、鳍呈肢状的肉食鱼类,约3.6亿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出现,被认为与地球四足动物远祖有亲缘关系,素有“活化石”之称。科学家曾一度认为腔棘鱼约在8000万年前就已灭绝,直到1938年渔民在南非东海岸捕捞到一条腔棘鱼。从那以后,印度洋周边国家和莫桑比克海域也先后报告捕获到腔棘鱼。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汪筱林教授带队的专家小组,近日对浙江省天台县发现的世界最大恐龙蛋化石进行了初步修复。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