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作物学 园艺学 土壤学 植物保护学 农药学 林学 畜牧学 兽医学 水产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农学 华南相关记录1079条 . 查询时间(0.655 秒)
燕麦曾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小麦田中的杂草,在三千多年前被驯化,其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丰富,表现为基因组较大 (12.6 Gb, 6x),具有类似马赛克的染色体镶嵌结构,导致燕麦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进化事件知之甚少,而其二倍体野生种基因数量相似,是燕麦抗逆、适应性状的基因宝库。为此,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研究组刘青团队,采用基因组学技术,组装燕麦野生种基因组序列,开展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研究结果加深人们对燕麦基因...
2024年3月中旬以来,跨境迁飞的水稻“两迁”害虫陆续在越南中部、北部稻区以及我国华南、西南、江南稻区出现虫峰,境外虫源地迁出峰偏早、虫量偏大,我国早期迁入区始见期偏早、多地虫峰超千头,对西南单季稻区、华南早稻区水稻安全生产造成较大威胁。
我国南方森林土壤贡献了全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的50%以上,而且森林土壤固碳仍然在持续的增加。深度发育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已严重酸化,基于物质输入输出平衡原理,酸化的土壤因Al3+聚集产生铝毒使输入土壤有机质减少。然而前期研究表明其作为碳汇林的生态功能尚在,但目前关于深度酸化的森林土壤还在持续积累有机碳的机理不清楚。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我们在树木初级生长(开花、展叶和发芽等)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树木木质部物候的监测数据十分稀少,学界较少关注树木木质部物候的变化,这阻碍了对森林大空间尺度碳收支的评估和预测。而且2024年来逐渐有报道指出虽然全球植被绿度、叶子面积以及CO2吸收量显著增大,但木质部的生长量并没有相应的增加。目前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频发、温度波动大,但木质部物候对温度...
亚热带森林土壤通常被认为是富氮或贫磷,因此氮和磷输入不仅会影响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循环,而且还会影响土壤碳循环和碳储量。微 生物残体碳在调节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氮和磷输入对不同土壤层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仍不清楚。了解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残体碳的驱动因素对于准确预测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碳储量至关重要。
氮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δ15N)被广泛用于指示生态系统氮循环特性。豆科树种在全球森林广泛分布,尤其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具有共生固氮能力,豆科森林15N丰度受固氮过程中氮气(δ15N=0‰)的影响,其15N模式以及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指示作用可能与非豆科森林存在差异。然而,目前有关两类森林叶片δ15N对土壤氮循环指示作用的差异性以及其对养分有效性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
当前,我国华南地区春花生已开始进入播种阶段。为进一步提升华南地区春花生生产水平,实现花生稳产高产,结合华南地区气象条件和生产实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花生专家指导组,特提出2024年华南地区春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在调控土壤有机碳库的结构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碳库的空间分布和互作是当前碳循环研究面临的巨大挑战。热带森林储存了全球60%以上的植被碳,约为陆地碳储量的25%,且拥有最高的有机碳周转率。因此,阐明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其它碳库的多尺度关联特征是提升森林碳循环可预测性和适应性管理的重要途径。
2024年,除了传统的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即饱和水汽压差增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大气饱和水汽压差(VPD)表征了大气饱和水汽压(SVP)与实际水汽压(AVP)的差值(即VPD=SVP-AVP)。VPD增加意味着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作用散失到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植被受水分胁迫的程度。植物为了减少水分损失,会关闭气孔;但关闭气孔的同时也会限制植物对CO2的摄取,从而降...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尤其是红树林,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两大主要来源,但它们在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分布规律尚不明晰。
2023年12月5日,农业农村部华南果蔬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于白云校区顺利召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康振生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周雪平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喻子牛教授、浙江大学陈学新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张炼辉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研究员等6位学术委员会成员线下参加本次会议,中国农科院蔬菜所所长张友军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源超教授、西南大学副校长王进军教授和中山大...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乐天/谢勇尧团队阐明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4座位在稻属起源、进化和拷贝数变异的规律,揭示了杂交稻育种50年人工选择的分子基础。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陆旺金/陈建业课题组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吴蔼民团队、重庆大学教授李正国/邓伟研究发现了香蕉MaNAC1(NAM、ATAF1/2和CUC2)调控果实冷害的新机制。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大碳汇,主要通过树木生长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减缓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亚马逊森林碳汇的减少是干旱导致树木死亡,进而引起的森林生物量降低,并发现植物木质部水力安全边际这一关键性状可用于预测树木干旱死亡风险和森林生物量。然而,其他全球变化过程同样深刻影响着森林碳汇,且影响趋势和程度时空差异极大,亟需构建多时空尺度、评估全球变化对森林碳汇影响的研究框...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刘慧副研究员,联合森林群落、生态系统、植被遥感研究领域的多位科学家,探讨了不同时空尺度碳汇研究的主导因素和研究趋势:1) 在植物个体和物种尺度,碳汇功能与气候变化之间基于植物生理机制的认知差距,可以由功能性状研究弥合,未来需要依据森林生长死亡的关键限制因素,准确选择预测森林生物量的功能性状;2) 在森林群落尺度,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长期监测,配合树木年轮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