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后碰撞相关记录113条 . 查询时间(0.235 秒)
缝合带两侧的上地壳变形及断层体系的同步发育是汇聚板块间发生构造耦合最敏感、最及时的浅地表响应,对于理解大陆俯冲(“软碰撞”)到大陆碰撞(“硬碰撞”)的转换至关重要。就印度-亚洲碰撞而言,沉积物源分析揭示了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于ca.59 Ma初始接触(“软碰撞”),而印度-亚洲汇聚速率的骤降及上板片记录的首个古近纪变形脉冲却发生在ca.52 Ma,明显滞后于两板块初始接触时间。这是否暗示印度-亚洲碰...
缝合带两侧的上地壳变形及断层体系的同步发育是汇聚板块间发生构造耦合最敏感、最及时的浅地表响应,对于理解大陆俯冲(“软碰撞”)到大陆碰撞(“硬碰撞”)的转换至关重要。就印度-亚洲碰撞而言,沉积物源分析揭示了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于ca.59 Ma初始接触(“软碰撞”),而印度-亚洲汇聚速率的骤降及上板片记录的首个古近纪变形脉冲却发生在ca.52 Ma,明显滞后于两板块初始接触时间。这是否暗示印度-亚洲碰...
2023年11月2日,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等机构的学者组成的跨学科国际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发现地球内部深处的巨大异常体可能是45亿年前月球形成大碰撞过程的遗迹。这成果为探索地球内部结构与地球的长期演化,乃至内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新思想。11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上,并入选当期封面文章。
地球上的岩浆活动受控于地球深部过程,全球主要的岩浆形成于洋中脊或俯冲带上盘等较为活跃的构造环境,反之俯冲带或碰撞造山带下盘被动一侧的板片通常被认为是较为稳定且不利于岩浆形成的,因此对此类地区的岩浆形成机制与深部过程缺乏约束和认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于早新生代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闭合、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及相关过程,但碰撞前被动陆缘或碰撞过程中俯冲下盘深部过程并不清楚。事实上,新特提斯洋闭...
地球上的岩浆活动受控于地球深部过程,全球主要的岩浆形成于洋中脊或俯冲带上盘等较为活跃的构造环境,反之俯冲带或碰撞造山带下盘被动一侧的板片通常被认为是较为稳定且不利于岩浆形成的,因此对此类地区的岩浆形成机制与深部过程缺乏约束和认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于早新生代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闭合、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及相关过程,但碰撞前被动陆缘或碰撞过程中俯冲下盘深部过程并不清楚。事实上,新特提斯洋闭...
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稳定陆块,其具有太古代基底和巨厚岩石圈根(可达250km),克拉通地幔的起源和保存机制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克拉通地幔是橄榄岩经过高程度熔融之后的残留,其亏损玄武质组分(如Fe和Ca)以及水。通常认为铁的亏损会降低成分密度,水的亏损会升高粘度,这两个物理性质的改变被认为是克拉通地幔长期保持稳定的关键因素。然而一些克拉通(如华北和怀俄明克拉通)在大洋俯冲期间丢失了厚的根...
羌塘地块是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一条东西向狭长地块。该地块自中生代以来的漂移演化历史存在诸多争议,限定了对原青藏高原和古、中特提斯洋演化的认识,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是关于羌塘东部的研究相对较少。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特任研究员王煜、Jeremie Soldner博士和徐义刚院士,联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Stephen Foley教授、德国美因茨大学Stephan Buhre博士,提出后碰撞造山带钾质岩成因新模型。相关研究7月1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
全球的大型碰撞造山带通常包含多个碰撞前增生地体,这些增生地体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造山带的性质和大陆碰撞与随后的发展演化。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被认为是近亿年全球最大的地质事件,是大陆碰撞与地质演化研究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与印度大陆碰撞前的亚洲大陆是由松潘甘孜、羌塘、拉萨等地块依次增生组成,这些地体性质各异,对其碰撞前属性的认识是理解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后碰撞地质变形演化的重要前...
了解俯冲板片与上覆岩石圈的耦合关系是认识增生造山机制这一前沿科学问题的关键。前人曾提出3种可能的增生造山机制模型,包括大洋岩石圈平板俯冲、地体增生/碰撞和板块重组,但对于地体增生/碰撞的增生造山效应尚未得到很好的例证。新疆北部是中亚增生造山带及其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在该地区厘定出一系列古生代岛弧带及若干弧-弧碰撞拼贴事件,然而关于碰撞拼贴的时限和过程普遍存在争议。解决该问题不仅对重建新疆...
2020年11月8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七专题四《碰撞以来古地理格局与构造地貌过程》2020年度研究进展交流与讨论会”在兰州大学召开,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兰州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云南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和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90多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专题负责人戴霜教授主持,任务...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学学科组特任研究员王煜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Stephen Foley,通过实验岩石学方法揭示蓝片岩部分熔融对碰撞后造山带岩浆活动的潜在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固体地球权威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发生在会聚板块的俯冲作用深刻影响着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诸多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过程。...
增生型造山带发育于板块汇聚边界,其形成演化伴随着整个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并以长期的侧向俯冲、陆壳生长为特征。增生型造山带的形成机制与造山模式一直以来是地球科学的热门研究课题。中亚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东欧、塔里木以及华北克拉通之间,是研究增生造山机制的天然实验室。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多次立项(IGCP 662, 592, 480 and 420)研究中亚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出了多岛弧...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地球上最大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其演化过程和隆升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青藏高原内部广泛分布有大量碰撞后岩浆活动,包含地幔和地壳来源的多种岩石类型,被认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机制的理想研究对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已经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里盆地在中新世之后发生了至少1 km 的地表隆升,但是对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动力学机制还存在不同认识。鉴于可可西里盆地内...
当地时间2019年7月4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地层学大会上,沈树忠院士获得了地层学国际最高金奖(ICS Medal)。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