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新闻学与传播学 >>> 新闻理论 新闻史 新闻业务 编辑出版 新闻事业经营管理 广播与电视 传播学 传媒生态学 传媒教育 传媒政策与法规 传媒经济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新闻学与传播学 国际传播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165 秒)
2023年7月8日,“第十届国家传播战略高峰论坛暨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主办,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兰州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学界、业界的近五十位专家学者和媒体从业者参与会议,围绕智能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传播的中国理念与实践、寰球民意大数...
2022年11月26日上午,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国际传播实践创新与人才培养座谈会在复宣酒店四楼第二会议室举行。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基于此,本次会议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中国方案,新时代国际友人群体成长及经验启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全球...
“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研究”在理论上做出了一定贡献,并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也存在分歧和研究盲点。本文梳理解析当前政党形象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概念、时代背景、传播效果等内容的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呈现出多截面分析,少历时比较;多国内形象传播研究,少国际形象传播研究;多形象传播单要素分析,少形象传播系统性讨论;多形象传播的话语性信息研究,少形象传播的施政性信息研究等特征。其未来学术研究拓展路径在...
步入平台化国际传播时代,国家形象的多维性与受众认知的复杂性成为国家形象传播面临的现实挑战。本文梳理了国家形象与跨文化共情传播的理论脉络与发生机制,指出更加注重受众特性、更加诉诸情感共鸣的跨文化共情传播可成为国家形象建设的破局之道。为具体阐述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共情传播模式,本文基于北京冬(残)奥会期间的国际传播实践展开研究,发现北京冬(残)奥会的传播者主要采取了面向多元主体构画多维形象、唤醒共享情感凝...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国际传播的痛点、难点和趋势,使得我们在日益复杂和严峻的人类社会发展格局中保持定力和方向。“5·31”讲话以来,我们面对的国际传播环境更加复杂和诡谲。总的来看,全球交流生态面临三重挑战:疫情的全球传播、意识形态的新冷战、地区冲突的新热战,这使得人类传播再次陷入异常艰难和...
2022年1月6日,由著名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张火丁主演的“京剧电影工程”收官之作——《锁麟囊》在浙江象山开机。这是继《捉放曹》之后我国第二部使用8K全景声拍摄的电影,也是京剧经典剧目与最新电影科技融合的最新尝试,如张火丁所说,“京剧电影工程是京剧对外传播的最好方式之一”。事实上,从1852年10月的广东粤剧团在旧金山商演开始,中国戏曲的对外传播迄今为止已走过了170年的历史。
人类传播史上每一次语言革命的发生,都推动着信息传播秩序的演变。有声语言的发展形塑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文字语言的兴盛构筑了文明传播的区域体系,影视语言的滥觞孕育了工业时代的文化秩序,视频语言的崛起正在开辟信息时代的开放格局并将再造国际传播秩序。未来,基于智能VR的发展,人类将回归全感官的传播场景,在虚拟与现实同构的环境中超越时空藩篱和文化差异,进入一个视频天下的新秩序。当前,中国的国际传播应以视频...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议题从政治角度和普遍性角度展开非公正批评,中国有必要主动回应,以中国方式传播中国特色人权:以发展权确立中国人权话语主体性,更新人权话语体系;以制度方式确立人权话语秩序,增强规则塑造和解释能力;在合理的话语秩序和意义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人权话语认同,构建人权话语共同体;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去除西方人权话语的污名化,实现西方人权话语霸权下的突围,从而进行有效的中国人权国际传播...
近日,首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大会落下帷幕。大会期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峰会”,邀请了媒体机构代表、平台方代表、专家学者对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参考。
2019年10月27日,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丛书最新成果《“一带一路”与文化国际传播经典案例》《“一带一路”与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据了解,“‘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丛书基于同济大学在“一带一路”、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海外华文教育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广泛的学术资源,为中华优秀文化国际传播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丛书此前已出版《“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是在汪道涵先生的创议下,由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于1999年夏天决定组建的。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以政治传播、公共政策与国内外媒体为研究重点,在全球传播战略、中国的新闻改革、创建有清华特色的新闻学研究和教学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获得了海内外传媒界、学术界的好评。
刘笑盈,男,河南人,汉族。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国际传播学院国际传播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生导师。
张桂珍,女,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导师。1981年兰州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国际传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科社学会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首都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关系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侧重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方面的研究。先后发表专业论文、论著40...
麻争旗,男,汉族,山西人,中共党员。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国际传播学院国际传播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生导师。1992年获硕士学位。自1991年以来,翻译电影、电视单本剧50余部,电视连续剧、系列片600多集,其中《失踪之谜》和《居里夫人》双获全国优秀译制片“飞天奖”,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在《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主要译著《媒介事件》、《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等。
王纬,男,汉族。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任国际传播学院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生导师。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