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 >>> 中华玉文化研究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华玉文化研究 广东省相关记录84条 . 查询时间(0.254 秒)
鼓声雷动、礼花齐鸣、大赛开幕!为推动广东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力珠宝玉石工艺美术产业发展,2022年12月13日上午,“雕琢见匠心,建功新时代”2022年广东省玉石雕刻工职业技能竞赛在揭阳开幕。
白玉兽面云纹剑璏,宋。长4.9厘米,宽2.6厘米,厚1厘米。呈桥形,两端向下弧形弯曲,下方有近长方形穿孔,玉质莹润,有土沁,表面浅雕兽面纹和勾连云纹。
白玉芦雁纹带銙,宋。长4.5厘米,宽4.3厘米,厚0.7厘米。玉带銙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延续北周制度,不同身份等级所佩数量质地都不一样。宋代基本沿袭了晚唐玉带的造型,且数量大大的减少。唐代玉带制作为 “池面隐起”。宋代常见的浅浮雕以花鸟纹汉人为多。此带銙经过入土受热,原来的颜色变成了褐色沁。主题是飞鸟嘴衔仙草,背面四角有四组象鼻穿孔,为镶嵌之用。
白玉深浮雕螭纹剑格,宋,长5.5厘米,宽2.1厘米,厚1.2厘米。器身凸雕蟠螭纹,螭的五官有形无神,螭身弯曲度小,肩和臀部肌肉丰满。剑格内空小,不能成为实用器,从其包浆、造型以及螭龙来看应是宋代仿古器物。
古玉云纹剑珌,西汉,长5.1厘米,宽3.7厘米,厚1.4厘米。剑饰具四件成套使用是从战国开始。镶嵌在剑上的装饰玉器统称“玉具剑”,在当时是一种极为贵重之物,天子赐以“玉具剑”是显示尊卑有度的一种礼节。玉剑珌是装饰在剑鞘末端的玉饰件。迄今可见年代最早的剑珌是在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中出土的,其上端有三斜孔,中间大两侧小,可相互穿通,作镶嵌系结之用。纹饰有云纹、谷纹等。
青白玉剑璏,战国,直径4.3,厚1.9厘米。剑璏为剑鞘中间稍上部位的玉饰。呈长方形,此剑璏因土泌而色已基本变为青褐,其中几处已氧化成鸡骨白。器面边缘饰带状打洼线条。切割规整,抛光亮丽。
青白玉谷纹剑首,战国,剑首为佩剑上的饰品,在剑的顶端。此剑首因土泌而色已基本变为青褐,其中二处已氧化成鸡骨白。外径大于内径,器面内圈浅刻卷云纹,间以细方格纹陪衬,外圈饰谷纹。
青玉谷纹方榄形勒子,战国,勒子为商周到汉最常用的小件佩玉。此勒子为方榄形,色青绿,满身饰谷纹。
糖玉素身龙形佩,战国,素身,受沁明显,其形为战国“S”龙的典型之器。其琢工简洁,玉质为地方玉,与山西省侯马市祭祀遗址206号坑出土的龙纹佩造型相同。是作祭祀之用。此佩玉质苍老,应是战国时期的明器。
青玉鹦鹉佩,商。扁平状。玉质青灰,头大身小,尖嘴隆胸,头部阴刻一圆圈表示眼睛,下部阴刻二条短直线表示足,二面工对称,发端钻一小孔作佩带穿孔之用。
青玉璧,西周,玉璧为“礼器” 之首,用于祭天之器。此璧玉质青绿,受泌严重,大部分面积呈灰白色。全身光洁无纹,对钻圆孔较大,边缘圆滑有明显使用痕迹。
青玉素身钺,新石器时代。墨绿色,呈长方形。双面打磨平整有刃,边棱平直,中厚边薄,穿孔为单打马蹄,孔内有不规则旋痕。说明是它山之石攻玉,应是史前文化的仪仗玉。
白玉虎形佩,清中期,直径5厘米,厚1.2厘米。虎是兽中之王,能辟邪压胜。这件佩,玉质优良白润,是用和田籽料雕琢,虎形佩也属于生肖佩,民间儿童喜用的装饰玉,寓意辟邪保平安。
碧玉福禄寿双孔花插,清乾隆,高14.2厘米,宽12.5厘米。此玉为玛纳斯碧玉,绿色均匀,结构紧密、色泽滋润。器身透雕石榴、佛手和桃纹,寓意“福绿寿三多”。 造型华贵,构思巧妙,雕琢精湛。为宫廷陈设用品。
白玉透雕鹭鸶荷花炉顶,元,通高7.1厘米,径3.2厘米。柱形,多层透雕。顶饰二朵荷叶,叶上阴刻细长的叶脉纹,叶下水草弯曲自如,枝繁叶茂,两对鹭鸶在荷叶下悠闲栖息。下配红木花草形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