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 摄动理论 天体力学定性理论 天体形状与自转理论 天体力学数值方法 天文动力学 历书天文学 天体力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体力学 观测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48 秒)
由45个机构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在2000年至2022年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观测数据,发现M87星系中心黑洞喷流呈现周期性摆动现象,摆动周期约为11年,振幅约为10度。这一现象符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关于“如果黑洞处于旋转状态,会导致参考系拖曳效应”的预测。这项研究成果成功地将M87星系中心黑洞喷流的动力学与该星系...
古新世以来,曾位于印度次大陆与青藏地块群之间长约1000-2000公里消亡块体的属性存在极大的争议,如:印度次大陆的北侧延伸、大洋板块、或二者不同比例的结合体(图1)。由于该块体的消亡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并对认识新生代以来亚洲季风形成与气候演化至关重要,厘清其属性与消亡过程,是地学热点议题之一。
古新世以来,曾位于印度次大陆与青藏地块群之间长约1000-2000公里消亡块体的属性存在极大的争议。前人研究认为,该块体可能曾经是印度次大陆的北侧延伸、大洋板块、或二者不同比例的结合体(图1)。由于该块体的消亡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并对认识新生代以来亚洲季风形成与气候演化至关重要,厘清其属性与消亡过程,是地学热点议题之一。
2020年5月21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天体物理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基于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ALMA)射电干涉阵的观测数据及流体力学模拟,揭示了原行星盘中尘埃环的尘埃和气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双流体不稳定性,对理解ALMA观测的原行星盘...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6日晚10点,LIGO发布了引力波的重大新闻。这次引力波由双中子星并合产生,而之前几次事件都是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令人兴奋的是这次除了有引力波辐射之外还伴随有从伽玛波段到射电波段整个电磁波谱的辐射。分布世界各地的天文台纷纷将望远镜的焦点指向NGC 4993附近的天区观测这次中子星合并事件。在射电波段,欧洲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简称EVN网)也多次参与该引力波...
2016年9月18日,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公布了嫦娥三号“地球等离子体层特征及其对太阳活动的响应研究”研究团队的一项新成果。其搭载的极紫外相机不仅首次实现了在月球上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定点观测,并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等离子体层侧面大视场动态观测结果。这一成果已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在郭守敬望远镜、快速射电暴、黑洞参数测量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并首次对公众进行重大天文发现的科普性发布。 首先是基于国家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的科学发现。郭守敬望远镜在国际上通称为LAMOST,它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制并建造的、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天文望远镜。截至目前,郭守敬望远镜圆满结束正式巡天三年的观测任务,成功获得了462万个高质量恒星光谱,比世界上所有已知光...
2013年7月14日,在线出版的Nature Physics发表了苏杨博士等人的最新观测研究成果:他们利用美国的太阳动力学探测卫星(SDO)和太阳高能像谱卫星(RHESSI)的同时观测,对2011年8月17日一个C级耀斑进行了多波段综合研究,首次详细展示了太阳耀斑发生时磁重联过程的细节。
介绍了 2011 年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常规观测情况。本年度对激光测距接收终端系统进行了改造,提高了激光接收效率并满足了测距系统观测试验需求。开展了提高大能量激光器输出功率等空间碎片测距系统改造工作,使目标圈次测量成功率达 50%,为该测量技术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介绍了 2010 年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的常规观测和白天千赫兹激光测距情况。在国际上首次对同步轨道卫星开展了千赫兹激光测距,作用距离达 38 800 多千米,测距系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利用 2 套独立的激光测距系统,开展了激光收发分离测距实验,为行星际异步应答式激光测距模拟试验提供了实测数据。最后概述了空间碎片目标激光测距进展情况。
介绍了 2009 年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观测、伺服控制系统改造及高精度高重复频率卫星激光测距进展。
介绍了 2006年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观测和系统改造情况。
介绍了 2008年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常规观测,非合作空间目标激光测距试验和双向激光测距模拟试验。
在地基掩星观测反演火星大气的资料处理过程中,掩星平面的建立是数据整理模块考虑的第一项任务。该文详细介绍了利用初始的观测资料(飞行器、火星与地球的历表),确定信号时延、建立掩星平面、计算掩星点高度以及在火固坐标系下掩星点和太阳的位置等流程中的时间系统与坐标系统问题。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最新拍摄到地球“伊格尔”飓风和“朱莉娅”飓风,从太空角度可清晰地看到伊格尔飓风在海洋中形成的“飓风之眼”。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