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临床诊断学 保健医学 理疗学 麻醉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皮肤病学 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 急诊医学 核医学 护理学 临床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2 共查到临床医学 骨移植相关记录12条 . 查询时间(0.107 秒)
面对严重骨折或骨缺损,难道只能接受骨移植手术吗?美国研究人员结合基因疗法与干细胞技术,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使严重受损的骨骼自行生长愈合。 美国锡达斯—赛奈医疗中心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院领衔的研究团队已在动物实验中成功应用这一方法,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先用胶原蛋白制成支架,填充在受损腿骨的缺口处。大约两周后,支架便已将腿部自身的干细胞引至缺口区域。...
探讨Ⅰ期自体松质骨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8例胫骨骨髓炎患者,包括11例感染性骨不连。彻底清创后Ⅰ期移植颗粒状自体松质骨,外置锁定钢板作为外固定支架。 结果 18例患者随访12~34个月,平均21个月。其中15例获得骨愈合;2例患者同时发生炎症复发和骨吸收;1例骨不连患者获得骨愈合...
骨移植用于临床已有3个多世纪,是仅次于输血的同种异体组织移植。目前骨移植手术使用的移植材料多为自体骨或异体骨,但受到取材有限、并发症、排异反应等限制;传统的合成植入体如钛合金人工骨则常需二次手术取出,对患者身体造成二次伤害。为此,德国弗劳恩霍夫陶瓷技术和烧结材料研究所(IKTS)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烃基磷灰石/氧化锆复合材料,其多孔的支架结构可与成骨细胞结合,推动生理性骨重建。
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悉,由这家医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丹麦奥胡斯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应用人体皮肤细胞制造三维骨移植物近日获得成功,相关学术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杂志。
评价快速原型及种植导板在下颌骨肿瘤切除节段性缺损同期血管化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2例下颌骨肿瘤的患者,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成像,采用快速原型技术制成与患者颌骨形态相同的实体及镜像模型,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在模型上确定病变切除范围、预成型重建钛板;采用模型压模法制作外科种植导板,按设计行下颌骨节段切除,血管化腓骨肌瓣采用双层平行法或髂骨肌瓣修复骨缺损,依照重建板和种植导板进...
通过对全膝表面置换术中严重内翻畸形伴内侧骨缺损的处理,介绍应用自体骨移植术进行胫骨平台重建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本研究组2007年4月至2011年3月共对16例(19膝)有重度内翻畸形伴内侧骨缺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初次关节置换术,平均内翻32°(25°~45°),平均年龄66±8岁(52~77岁)。术前膝关节功能:平均活动范围为62°(37°~90°),平均KSS(knee society sc...
研究前列腺素E2复合冻干骨移植后的早期排斥反应与愈合过程的特点。方法 36只大耳白兔制作大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自体骨组;同种异体冻干骨组;同种异体冻干骨复合0.1 mg/L前列腺素E2组;移植后检测各组的T细胞亚群比值和骨形成、骨吸收状况。结果 在移植后,前列腺素E2复合组的CD8+细胞亚群升高慢,且明显低于同种异体冻干骨组(P<0.05)。移植早期,CD4+细胞在前列腺素E2...
目的通过骨密度检测了解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修复兔下颌骨部分缺损的效果。方法以 24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采用磨骨术造成下颌骨部分缺损,随机选取一侧应用自体微小颗粒骨回填移植作为实验组,另一侧缺损旷置作为空白对照组,均采用自体对照。于术后8周及12周分别处死动物,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骨密度检测。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骨密度是0077±0003,空白对照组骨密度是0059±0010,实验组的骨...
目的:观察深低温处理对异种骨-髌腱-骨(BPB)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股部肌袋模型法探讨深低温处理对异种BPB移植免疫反应的影响,通过观察外周血T细胞活化和植入物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来判定免疫反应程度。结果:新鲜未处理异种BPB移植后3 d CD4+/CD8+细胞CD25+表达率即显著升高,与自体移植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4 d达高峰,且维持该峰值至术后35 d仍无下降...
目的探讨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后,采用与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相同的康复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观察组为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20例,对照组为自体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16例,均应用相同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对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和松弛度等进行评价。 结果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
骨缺损的修复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外科工作者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自体骨移植虽然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大范围的骨缺损仍然没有很好的替代物用于修复和治疗。目前的研究结果皆表明天然骨移植材料具有较好的骨传导和骨诱导活性[1][2],其中同种异体骨材料和自体骨更为相近,具有人骨的三维孔隙结构,并且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有更强的骨传导和骨诱导能力。但是目前所用的同种异体材料都是取自新鲜人骨组织进行处理...
珊瑚因有着与人骨相似的微孔结构和无机成分,于20世纪50年代被应用于矫形外科和颌面外科,但降解速率过快,远远高于骨形成的速率。20世纪70年代有人通过“热液交换反应”将珊瑚的化学成分改变为羟基磷灰石[1][2](hydroxyapatite, HA),从而降低了它的降解速率。至90年代末,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在国外开始以医疗产品的形式应用于临床。几丁糖作为药物的缓释剂和抑菌剂于20世纪60年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