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 >>> 中华玉文化研究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华玉文化研究 古代相关记录73条 . 查询时间(0.486 秒)
2023年10月2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礼制视野下的中国古代玉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大学等多家博物馆、研究机构和高校,以及国博藏品保管部、考古院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就研讨会主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出席并致开幕辞,国博研究院院长陈煜主持开幕式。
商周时期,礼玉在中国古代很盛行。我们所说的礼玉,就是在礼制框架内规范用玉。古代礼玉主要是指壁、圭、琮、璋、璜、琥,合称为六瑞。
2021年10月16日至22日,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办、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的全国古玉鉴定培训班在南阳成功举办。中心副主任张喆、北京市政府参事、原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出席开班仪式,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的56名学员参加学习。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永亮出席培训班结业仪式表示祝贺。
青铜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据考古发现,早在河南龙山文化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就已率先进入青铜时代,从而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建立在青铜文明基础之上的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并肇始了中国传统音乐最早的辉煌。迄今为止,在洛阳地区发现的青铜乐器有铜铃、钲、铙、鎛、编甬钟和编钮钟等,几乎包括了青铜乐器所有的种类,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青铜乐器的系统,使我们得以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客观地观察在长达约2000...
2017年11月15日,“中华玉文化中心第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良渚遗址价值对比研究”在杭州余杭举行。作为本次会议重要内容之一的“荆州楚国陵园和贵族墓出土玉器展”,亦于同日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开幕。本次会议研讨的主题为“东周时期玉器与玉文化”,但研讨的范围并没有局限于东周时期,而是涉及史前、商周、汉代、隋唐等多个时期的玉器与玉文化。本书为此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从此次会议收到...
2020年8月28日,“玉见你——古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展览在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南通博物苑开展。此次展览展品来自徐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及当代设计师。展览以玉所面临的两次历史挑战为线索,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玉中藏礼。聚焦于玉所经历的第一次大挑战——石之美者被先民拣选成为石器时代事神、藏礼的礼器,为何在青铜时代来临后没有被青铜礼器取代,反而在礼制中站稳脚跟?这需要考察玉承担了哪些青铜器所...
提起香囊,我们一般想到的是下面这种刺绣工艺品,用各色丝线在布料上绣制出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有提神、驱虫、驱邪、防病害、留香等多种功效,而最为让人熟知的功能大抵就是传情了。魏晋有《定情诗》云:“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意思是:用什么表达我的真诚呢?戴在我耳上的一对明珠。用什么表达我的挚诚呢?系在我...
古代男子佩戴玉器与服饰制度关系不大,但与礼仪制度密切相关。而且,正是礼仪制度,才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
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图)       搔杖  如意  由来  溯源       < 2021/8/17
这是一件寓意为福寿双全、福禄万代的乾隆年间的白玉浮雕。玉质看去温润凝白,触手可感润泽细腻。其柄如意以整块和阗白玉雕琢而成,如意首作云叶式,高浮雕一只蝙蝠展翅于顶端俯首下望。器首正面四周起如意云纹边框,其内正中为一寿字,两旁饰葫芦万代纹样。器身呈灵芝式,柄身中部微隆,自上而下渐宽,曲线优美。亦浮雕葫芦万代图案,趾部镂雕展翅蝙蝠,与如意首部相互呼应,尾端做一活环可供垂系流苏之用。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载:“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古人心中一直是备受推崇的昆虫,因此,古人经常把自己对蝉的喜爱及对蝉意的理解表现在各种器物上:直接铸刻在青铜器、玉器之上做装饰,或者是在佛教造像上饰以蝉纹冠,或直接制作成蝉形器物,形态不同,其内在的生命文化内涵也不同,
古代似玉材质——玛瑙器(图)     玛瑙  古代  文化  流传       < 2021/8/17
玛瑙器自新石器时代晚期既已出现,常见的颜色有白、红、褐、绿、黄、黑等,大部分带有花纹,其中俗称“玉髓”的透明无色玛瑙最易与玉器发生混淆。
商周时代的“鼎”可以算是中国香炉文化的起源。“鼎”在古代早期是人们用来烹饪食物和贮存肉类的一种器皿。后来大禹铸九鼎分封九州,鼎便从一种炊具演变成了传国重器。后来各王朝的政权建立也被称为“鼎定九州”。“鼎”在古代最重要的作用便是作为祭祀的器物,古人通过祭祀向天祈福,希望可以保佑自己的部族与国家和平稳定,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沉重古朴的鼎便逐渐被更为轻巧精致的香炉所取代。
2017年3月28日,由广州博物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美丽的石头会说话——中国古代玉文化》在广州博物馆专题展览厅开展。该展览遴选出220余件(套)史前至现代的玉器藏品,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140余件(套),广州博物馆80余件(套),共有8件一级品展出,展览时间为3月28日至7月2日。玉器的发展贯穿了中华文明史的整个进程,不同时期的玉器彰显着不同的意义与内涵,其中都蕴含了中国古人的智...
河南众多墓葬所出玉器,特别是上古三代的玉器,有着华夏民族的共性和与中原风格血脉相通的特殊个性,给我们提供了有关中华民族在审美、礼仪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多元复合性信息。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特别是到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时期,中原在多元一体的史前文化格局中,起着核心作用并率先进入文明社会。这种文明的地位是建立在吸收和借鉴周边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早期玉器的起源发展中,这种整合形态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华玉文化中心第五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华玉文化中心第五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中华玉文化中心主任张忠培、中心名誉主任金坚范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