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基础医学 >>> 医学生物化学 人体解剖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 人体生理学 人体组织胚胎学 医学遗传学 放射医学 人体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微生物学 病理学 药理学 医学实验动物学 医学心理学 医学统计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基础医学 肥胖相关记录55条 . 查询时间(0.115 秒)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宏冰教授团队在《转化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活化AKT2上调SREBP1/SCD1介导的脂质代谢促进肝脂肪变性和癌症”的研究文章。研究揭示了AKT2激活对于肝脏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纤维化和肝细胞癌(HCC)的发展至关重要。靶向AKT2-SREBP1-SCD1抑制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和肿瘤发生。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乐颖影研究组研究利用饮食诱导的肥胖和代谢紊乱小鼠模型,发现血液中胆固醇、葡萄糖、胰岛素水平升高抑制肝脏维生素D代谢,降低血液25(OH)D3水平。
肥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流行病,除了会导致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三高”问题外,肥胖还会导致一系列皮肤问题,特别是皮肤感染,如股癣、毛囊炎、蜂窝性组织炎、皮肤念珠菌病等,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期,中国厦门大学药学院联合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发现,肥胖会通过损害皮肤固有的抗微生物防御功能,从而加速皮肤感染。该研究在《Science》杂志的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自21世纪以来,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肥胖是一类代谢性疾病,会引发一系列致伤率、致死率都极高的并发症,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冠心病等。能量代谢的失衡是导致肥胖发生的原因,而脂肪组织稳态在调控能量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组织的发育和功能研究越来越受关注,但是,已有研究都集中在细胞内转录调...
研究艾塞那钛对老年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α、β细胞功能、血清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FGF-21)、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 (CTRP3)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宝鸡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5例老年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等促胰岛素分泌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根据患...
探讨定量CT检查技术评价腹腔镜胃旁路术肥胖症患者腹部脂肪变化的应用价值。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收治的52例行腹腔镜胃旁路术肥胖症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4例,女28例;年龄为(43±9)岁,年龄范围为23~62岁。52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胃旁路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人体测量学指标变化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
肥胖症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病率日益增长。肥胖患者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代谢综合征。近期,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刊登了一篇关于脂肪细胞可能帮助肥胖患者减肥的文章,研究人员发现脂肪细胞间存在差异,可能预测出患者是否易患代谢性疾病,并首次鉴别出了能够“快速燃烧”的脂肪细胞来帮助肥胖患者减轻体重。
探讨雷公藤红素对肥胖型哮喘小鼠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分成5组,包括正常对照组、卵白蛋白(ovalbumin, OVA)致敏哮喘组、肥胖组、肥胖型哮喘组、雷公藤红素干预组。通过HE染色评估各组小鼠肺组织气道炎性细胞浸润及气道形态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分析白细胞介素(IL)-17A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
日前,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梁斌团队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平生团队合作,首次揭示在自然状况下,由肥胖转为糖尿病过程中,肝脏能量代谢出现从脂肪酸氧化到支链氨基酸降解的转变,为肥胖导致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成果目前在线发表于《美国生理学会期刊—内分泌学与代谢》上。大量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肥胖如何导致糖尿病还有很多未知。目前关于肥胖与2型糖...
2017年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营养科学研究所李于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Berberine Attenuates Hepatic Steatosis and Enhances Energy Expenditure in Mice by Inducing Autophagy an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为题,在线发表在《英国药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一项最新研究首次揭示中国人肥胖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现一系列丰度显著异于正常人群的肠道共生菌,多形拟杆菌(BT菌)口服可降低小鼠血清谷氨酸浓度,增加脂肪细胞的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过程,从而降低脂肪堆积,达到减重效果。6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陈帅教授实验室在肥胖发病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Disruption of the AMPK–TBC1D1 nexus increases lipogenic gene expression and causes obesity in mice via promoting IGF1 secretion”于2016年6月15日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一项新研究显示,面对高脂饮食时,肠道菌群会产生乙酸,从而影响肥胖、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这项在啮齿动物中进行的研究显示,乙酸短链脂肪酸有着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能力。无论是乙酸生成增加,还是接下来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都可能为肥胖治疗提供新途径。过往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有关,但肠道菌群是如何导致这些症状的却一直不清楚。
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2014年4月9日刊登的一项研究说,通过基因调节、抑制一种酶发挥作用,可以提高新陈代谢效率,并改善葡萄糖耐受不良状况。这一成果有望帮助开发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的新方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