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民族问题理论 民族史学 蒙古学 藏学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世界民族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民族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12 共查到民族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记录112条 . 查询时间(0.095 秒)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受到各地的关注。许多学者提出,对申报要有冷静的思考,要把遗产学学科建设提到议程上来,并对遗产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需要对申报进行战略性的思考。
2006年12月22-24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委宣传部主办的“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心叶春生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致欢迎词,黄天骥教授在会上作了讲话。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日本东京大...
200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随着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代表作”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去年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件,将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一年一次的“文化遗产日”;今年2月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型成果展览”;今年6月10日为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一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话题沸沸扬扬,大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的氛围。
在举国上下关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大好形势下,在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两年之后,我们迎来了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迎来了国务院《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对于长期以来遭受冷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真是双喜临门,可喜可贺。
与二○○五年八月十五相比,二○○六年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本身有很大的“不同”——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观察”中秋节前气氛,人们会发现:其商业氛围浓于文化。正如中央民族大学祁庆富教授所说:月饼越做越大,中秋节所追求的文化意义却越来越少。
本文论述当代学者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与政府合作的原因以及在保护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指出:1、从学术的层面上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我国一直未能进入主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发展契机,因而理所当然地得到学者的呼应。2、一方面,学者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责无旁贷。另一方面,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求真,冷静、客观的研究是保护的基础,因而学者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多方...
兰州大学2005年11月15日讯 为了更好地促进包括体育在内的科研与教学改革,落实兰州大学“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传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兰州大学决定成立“兰州大学藏缅——阿尔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该所定位为“研究、保护和弘扬藏缅——阿尔泰等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为使命“的学术和教育机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