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地震预报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11 秒)
笔者通过对协作组工作人员在预报方法变更之后的3次7个地区预报效果的回顾于自检,针对工作人员在预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重申了对新预报方法三个步骤中某些环节的注意事项,并能否对外做预报做了定量指标的规定。
利用图形变化特征和各台站异常参数与震例对应表所揭示的临震信息,经过认真分析就可以比较准确滴判断出未来发震地点。本文以2014年7月11日日本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简述了该方法研究震情的全过程。
众所周知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地震科学不断深入研究。地震预报已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中国在世界地震预报中的前沿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当我们在欣慰地震预报取得的重 要成果之时,笔者通过对地震预报的科研实践,更深刻体会到“科学”在地震预报中的真实含义。
MDCB法在研究地震的临震预报过程中,又根据各台站不同方位角震情发展趋势,做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短期预报研究,根据8个月的预报效果,其预报国内的地震成功率基本在80%左右。
地震预报之所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关键在于人们没有抓住地震前兆的共性和导致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地下深部地应力来开展研究工作。全国MDCB法电磁波联网预报地震协作组4名工作人员自2003年至今连续每周的临震预报效果和最近连续6个月所作的短期预报效果向人民们说明了两种自然科学体系在面对同一个科研难题时,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科研路线、技术手段和结局。
“首先我想说明一点,前几天多家媒体报道了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的预警问题,这是出自于许多人对预警概念的不清楚。根据一些事件,在编辑过程中错误地使用了预警一词。”对于青海玉树4.7级可以作为其后7.1级预警这一说法,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表示否定,“现在全世界(的地震研究)都不可能将大震前的地震作为预警。”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在主震7.1级地震后,台网中心又监测到数十次的余震,最高余震震级达到6.3级。 此次地震有哪些特点?性质什么?后续余震会持续多久?强震级余震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国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处主任刘杰表示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很大关联,自2004年印尼海啸...
地震预报和某些新的理论探索     地震  预报  非线性  周期性       < 2012/11/22
首先回顾了地震预报的某些理论,特别是笔者提出的地震震级-周期公式及其定量预测,然后讨论了非线性地震学及Lorenz模型和混沌、分形等,Lorenz模型可以由协同学的基本方程得到,最后论述了可以从各个不同方面探索地震的周期性,并讨论了相关的某些理论.广泛结合地震预报的各种方法将可以大大提高精确度,特别是短临预报能力.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地震预报的新方法,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实际地震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预测空间增加及其经度和纬度的细化、以及时间的增加,计算量将变得很大,单个CPU计算时间达到无法容忍的地步,而数据的生成达到GB数量级。这些都随着并行计算的实施得到解决。我们应用区域分解技术,通过调用MPI库,开发了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的并行程序。
地震预报的回归     地震预报  美国地震学家  回归       < 2009/7/23
美国地震学家长期回避“预报”这个词。但是由于数据质量的改善和公众对 “预报”含义理解的改变, 地震学家们回避“预报”的决心也开始动摇。Cyranoski跟踪了 关于“预报”的辩论。
 本文从5个方面提出加强地震预报的科学基础研究的内容。这5个方面是: ①强调地震地质调查要增加深部与多方法调查; ②要研究地块内或地块间地应力的转 移规律; ③应加强以地应力为主的多参量调查研究; ④研究应力集中产生的红肿效应 和破裂规律; ⑤建立和发挥野外实验场的作用。提出地震科学预报必须走调动多部门积 极性, 发挥各家专长之路。
地震预报发展战略在于创新论述了: 关于对地震预报异议的评议; 地震预报 的发展战略在于创新; 避免误区、盲区要成为地震界的公德; 为地震预报探索者提供公 益性的信息与工具平台; 关于经验性地震预报
从对海城地震时期所关注的平静震兆的再认识中, 阐明了经验性地震预报在 探索地震预报从无到有的历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关于我国地震预报的几点思考     地震  预报  思考       < 2009/7/23
回顾地震预报的开始过程, 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必然性, 探讨我国地震预报 的特点, 对地震预报未来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努力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 讨论。
1966年3月邢台地震和此后发生的一 系列地震事件,促进了我国地震学、地震地 质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 展,也提出了诸多研究课题,本文只能摘述 一 一0 我亲身参加了包括邢台地震等几次大地 震现场考察,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也参与了一 些有关地震学方面的工作。若论我国40年 来地震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按我的有限经 历和“一管之见”,印象最深刻者有两个方 面:一是取得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