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艺术学 >>> 戏曲 >>> 戏曲史 戏曲理论 戏曲表演 戏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戏曲 导演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129 秒)
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于1979年开始筹建,1980年正式建系。著名戏曲导演艺术家李紫贵为首任系主任。1985年招收第一届戏曲导演大专班,1988年招收第一届戏曲导演本科班,自此,掀开了中国戏曲导演专业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导演系随之成为我国培养戏曲导演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
2023年5月8日、9日,在中国戏曲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导演系2019级影视表演专业毕业大戏——经典话剧《日出》在学院大剧场上演。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冉常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蒋澄瑛,党委常委、副院长孙庆胜莅临观看;导演系主任、表演系主任王绍军,导演系党总支书记郑唯,艺文系党总支书记张文振,京昆系教授张晶、表演系教授吕锁森,导演系教师与校内外师生先后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2019年11月30日,由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承办的“中外戏剧表导演创作”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专家有: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名誉会长黄在敏,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长冉常建,名誉副会长赵景勃、张树勇;副会长廖向红、郭宇、卢昂,常务理事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宋捷、一级导演宋强、河南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静波;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吕锁森,梅花奖获...
2013年3月11日,为期一年的黑龙江省戏曲导演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开班。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宋宏伟、知名戏曲导演郦子柏等和黑龙江省各单位选送的21名优秀艺术人才参加了开班仪式。
中国戏曲导演艺术,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戏改”60年代的现代戏、70年代的革命现代京剧三大实践的酝酿期,在新时期导演中心制确定后得以长足发展,并有着质的飞跃。
导演与作者的合作,是戏曲创作剧目质量优劣的关键。可喜的是,新世纪导演们对这个核心关系的认识与实践,有着符合艺术规律的自觉。杰出导演卢昂就是尊重作者并对剧本“顺向思维”的导演之一。《补天》的作者刘桂成说,卢昂对剧本的理解一句话就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还说.“正是对一件作品审美价值的共识和共同奋斗,铸就了我们之间志同道合的深厚友谊。”张曼君对作者的尊重、理解,对剧本的钻研赋形也可称典范。有专家说她和...
2011年12月22日18:30,中国戏曲学院“12·9”戏曲节活动——“巅峰对决”戏曲史、党史知识竞赛在追剧场举行,导演系代表队在八个参赛队中脱颖而出,勇夺该项比赛一等奖。本次活动由基础部主任梁建明、学生处处长刘忠心、基础部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颜晓华、基础部教师薛中君、高潇倩担任评委。
孔小石,国家一级导演。原名孔繁鼎,1936年出生于山东曲阜。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加盟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办的儿童剧团。曾在《哪吒闹海》、《小白兔》、《马兰花》、《三打白骨精》、《灰姑娘》等剧中饰演主要角色,并执导了《草原英雄小姐妹》、《双双和姥姥》、《一代新人》、《夜袭》等歌舞剧。1964年初,在上海任大型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的编导之一。98年,担任大型服饰舞剧《金舞银饰》总导...
马科,国家一级导演,河北保定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42年考入夏声戏剧学校,1949年毕业,随校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又随团并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1955年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1958年回院正式任导演。原学京剧武生,受到生旦净丑名家指教,在校已能顶演各种角色,并试着导演话剧小戏。其中京剧《红色风暴》、《赵一曼》、《海瑞上疏》、《武则天》、《战...
贾喜麟,男,京剧演员。哈尔滨人,国家一级导演,曾荣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创作银奖。博采众长、戏路宽广,集小生、老生、武生、编导、演于一身,曾主演《白水滩》、《神州擂》、《连环套》、《武松与潘金莲》、《追韩信》、《四进士》、《小刀会》、《武则天与狄仁杰》等数十出武生、老生传统及新编历史剧目和《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磐石湾》等现代戏。先后创作、导演、主演了《...
魏青,女,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导演,1962年出生于沧州市。1979年毕业于河北省艺术学校梆子科表演专业,主工刀马。主要剧目:《盗仙草》中饰白素贞、《挡马》中饰杨八姐、《燕青卖线》中饰任秀英、《李慧娘》中饰李慧娘。1990年因工作需要抽调到省梆子剧院青年歌舞团,从事舞蹈工作,创作并演出了:独舞《命运》、舞台MTV形式的《篱笆墙的影子》、《说聊斋》等,受到广大观众朋友的欢迎和赞誉。 九四年被剧院选...
话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其中心在对于诗本性的营造,也就是说无论作为导演还是演员其追求的都是在戏剧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构造出一种舞台上的诗意,而这种诗意的营造除了外部一些舞台因素的参与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的架构,下面我将从表演和导演的角度论述下话剧《钦差大臣》对于舞台诗意的营造。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英国大导演,曾经执导过上百场戏剧。他的牌子就是他的名字,他的导演理论明白晓畅而又生动形象。陈明正,此次《钦差大臣》总导演,他对剧本的阐释和表现方式使话剧旧貌换新颜,他的努力从侧边反映出力图发现与创造舞台的诗意的行动。
尽管许多评论者认为实验话剧无法定义,但是,在具体论述实验话剧时,却常常提及它的一个性格,即从事实验话剧的人往往喜欢在主流戏剧阵营的外面安营扎寨,既不愿意在戏剧界论资排辈,又不为戏剧界所重视,常常表现为一种边缘人的文化身份。从某种角度而论,实验话剧不表现为边缘状态,也就不成其为实验话剧,实验话剧实质上要永远处于一种未成熟形态,等到成熟也就转化为了主流戏剧或者商业话剧,此时又会出现未成熟的实验话剧,因...
由于实验话剧的个性化和超前性,也就容易使实验话剧导演具有一种显著的人格特征,在社会评价系统和印象图谱意识中,形成一种鲜明性和格式化,使实验话剧导演成为实验话剧的固定社会标识身份。 诚然,实验话剧导演如同他们的作品一样,大多具有一种极端性格,孟京辉就曾经宣称:“传统的东西真是垃圾,新的东西真棒”,“我就是要破坏,实际上我就是要在垃圾上建立一些新东西。”[1]有的论者甚至担心由于实验话剧导演的美学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