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化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大气化学 大气相关记录163条 . 查询时间(0.556 秒)
大气HONO的光解是OH自由基重要来源,识别大气HONO来源对于理解大气化学过程以及模型准确模拟有重要意义。中科院城市环境所陈进生研究团队利用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秦敏团队研制的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IBBCEAS),结合城市环境所位于沿海城市厦门的大气环境观测超级站,同步开展大气环境的相关污染物与气象因子的实时在线观测,获得了包括HONO以及其他气态污染物、气溶胶化学组分、光解速率常数和气象参...
气溶胶的气候和环境效应不仅与气溶胶质量浓度有关,还与其数浓度和混合状态密切相关,这些参量的确定需要对气溶胶微物理过程进行合理建模。除直接排放外,新粒子形成是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合理表征新粒子形成和气溶胶老化增长过程是给出气溶胶浓度与排放源的定量关系、精确量化气溶胶来源的必要前提。气溶胶粒径从几纳米到数微米,跨越多个量级,且具有复杂化学组分,模拟气溶胶微物理过程极具挑战性。当前,国际上公开的数值模式对...
有机气溶胶(OA)是气溶胶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与气溶胶的粒径分布密切相关。气溶胶质谱仪(AMS)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实时在线监测气溶胶各组分粒径分布的仪器。过去二十年中,有很多关于有机气溶胶粒径分布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以OA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其粒径分布,或者利用示踪碎片法对一次有机气溶胶(POA)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粒径分布进行讨论。多元线性回归...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分中心唐贵谦副研究员团队在京津冀城市群(石家庄区域)开展了系留气艇大气OVOCs垂直探测研究。利用便携设备(2,4-二硝基苯肼-DNPH进行了在线衍生化采样)在近地面和500-600m高空采集OVOCs样品,高效液相色谱(HPLC-UV)对其中的13种OVOCs进行实验室分析。
2021年6月17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大气重污染累积与天气、气候变化双向反馈机制研究”项目对6个课题结题综合绩效评价会议在北京湖北大厦举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大气颗粒物污染与边界层气象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揭示气溶胶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机理,定量气溶胶辐射强迫对边界层结构的反馈机制对大气污染防控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专项经费资助下,辛金元研究团队利用多普勒风廓线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云高仪、太阳分光光度计及颗粒物浓度与成分测量仪等设备,建立了“京津冀...
2021年4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全球高精度大气化学模式研发及大气污染控制”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顺利召开。该项目为“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十三五”期间最后一批(2020年)立项的项目之一,旨在研制我国新一代全球高精度大气化学模式,耦合大气化学动力新算法,既合理描述大气化学成分源汇过程,又适合用于地球系统模式,同时构建基于...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于2004年9月成立。本研究中心研究大气化学,重点是气溶胶化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全球气候和生态变化的微观物理化学机制。本中心致力于城市颗粒物污染机制、沙尘暴理化特性及其组分转化机制、沙尘长距离传输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低层大气和海洋上部的海气交换、气溶胶以及细颗粒物表面的物理化学机制以及细颗粒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本中心工作旨在为改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治理沙...
中科院植物所刘玲莉研究组基于华北地区气溶胶浓度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结合野外观测、机理模型和卫星遥感观测,评估了气溶胶对植物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机理。研究人员发现,在中等水平的气溶胶浓度下,大豆的阳生叶、阴生叶和冠层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在整个华北平原区域,通过卫星观测到的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表征生态...
新生代环境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早始新世以来长期降温,并伴随大气CO2浓度降低、两极冰盖出现和扩张,从“温室地球”演变为“冰室地球”(Zachos et al., 2001)。现有地质证据表明,新生代长期降温主要是由大气CO2浓度的持续降低引起(Beerling and Royer, 2011)(图1C)。但什么原因导致CO2浓度降低,仍然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
近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重庆大学研究人员在《地学前缘》发表论文揭示,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地区拥有全球最洁净的环境条件。论文通讯作者游超表示,新研究首次从雪冰-大气化学角度阐明了第三极是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研究成果为推动第三极地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支撑。研究人员收集了第三极地区高海拔冰川的雪冰样品,并通过模型将雪冰中左旋葡聚糖含量转换为大气中左旋葡聚糖含量。与...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洪冰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学者,利用越西泥炭高分辨率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分析,对末次冰期以来横断山脉地区的降尘来源及其动态通量进行了深入研究。稀土元素配比的端元分析显示,越西泥炭的降尘主要来源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黄土高原以及邻近的青藏高原(图1),其贡献比例分别为45%、22% 和33%,...
近日,国际环境类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表了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寒环境质量与安全团队/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潮流研究员与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和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等单位合作的题为“Carbonaceous Matter in the Atmosphere...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