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科学智识史 科学社会史 科学史理论与方法 科学文化与科学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技术史 国外科学技术史 各学科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科学技术史 出土相关记录40条 . 查询时间(0.153 秒)
2021年2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课题组领衔的研究成果“The rise of the cosmetic industry in ancient China: insights from a 2,700-year-old face cream”被《Nature》以“The recipe for China’s oldest known face cream: be...
古今中外,金属在装饰性、象征性、工具性、攻击性或仪式性等方面都具有非比寻常的吸引力。而且,金属比较容易加工成一些小型配件。其中,手镯是手腕或脚踝上最常见的饰物之一,它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从技术上讲,手镯最早是由骨或石制成的。进入青铜时代后,先民们开始用金属制作手镯。金属手镯在花纹、大小、间隙、截面形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全书分14个章节,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历年来出土的明代官窑瓷器遗物为依据,分别讨论了发掘收获,及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至嘉靖、万历时期官窑瓷器的形制、釉色、纹饰特点,以及仿前代瓷器的现象和成因等,论述清楚,并配以大量出土瓷器的照片,是全面了解明代官窑瓷器较全面和权威的一本书。
2018年6月15日,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出土涉医文献研讨会在温江举行。学校副校长杨静参加开幕式并致辞。国学院院长邬健卫介绍国学院和学院文化研究基本情况。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单位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杨静代表学校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她说,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和...
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诸病》是讨论疾病症候特点的专书。根据书写风格、所涉病种、论述方式及行文体例等差别,可分列为《诸病(一)》和《诸病(二)》2部分。《诸病(一)》包括医简130余支,约2 000余字,共载有100余种病症名,涵盖了多个临床学科,病症分类细致,命名方法多样,四诊合参把握症候特点,重视类病比较,探讨病因病机,涉及病症的预后与调摄,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病症结合的辨证思想,具有重要的学...
老官山出土西汉针灸木人上漆绘的红线表现的是早期经脉学说的"十一脉"体表循行;锥刻的白线表现的是经脉学说的"十二脉"体表循行和三焦学说的三焦图像;针灸木人上的点有2类:一类呈规则圆形凹陷的点,是在髹制底漆层工序之前完成的;另一类是与白线同时锥刻的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点。2类点共计百余个,表现的是"脉俞";针灸木人反映了扁鹊医学关于经脉循行、三焦学说、脉俞命名与定位的鲜明特征,为老官山出土文献与扁鹊...
《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出版。
《十二脉》《别脉》52支医简,是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中专门论述经脉的医书。《十二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心主之脉"和"十二正经"经脉循行及病症的文献,是《灵枢·经脉》"十二脉"经脉学说的主要文献来源;《别脉》反映了当时多种经脉系统并存的状况,与《十二脉》12条"经脉"、3条"支脉"一起代表了《灵枢·经脉》构建经脉"循环流注"模式之前经脉学说的原本状态,对探讨经脉本质和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初,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甘肃武威、敦煌等地出土了大量的西夏文献,涉及法典、文学、占卜等类目繁多的文献,其中有相当部分为西夏文涉医文献,既有医方、本草、针灸等专门的医学文献,也有辞书、占卜文献、佛教典籍等其他文献中蕴含的西夏医学知识与信息。除此之外,这些西夏文文献中还保存有治疗马病的兽医学著作。西夏文涉医文献是中医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涉及语言文字学、民族古文字学、中医文献...
老官山汉墓医简《刺数》,单独成书,专载针灸临床刺法原则和40首针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记载刺法和针刺处方的专书,其"针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规范针刺处方,属于直接来自于临床实践的真正意义上的针方,具有重要的针灸临床价值和意义;《刺数》针方是首批记载和应用腧穴的临床文献,对研究腧穴概念、源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临床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王兴伊、段逸山编著的《新疆出土涉医文书辑校》(图1),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6年7月发行,A4版,多色印刷,横排,繁体字,490页,定价498元。
于阗语残药方P.2889v抄写自于阗,因于阗与敦煌的姻亲关系,而出现在的敦煌藏经洞。同出于敦煌藏经洞的于阗语印度传统医学文书《医理精华》抄写于982年左右,推断P.2889v抄写时间略早于982年。P.2889v中的第3个药方与《医理精华》中的"善妙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中的"大吉药油丸"相近,说明该方一直在西域、藏区流传,从中也可以看出印度传统医学阿输吠陀在中国西部的传播和深远影响。
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     出土文献  简帛  病因       < 2017/4/1
出土简帛中有数量可观的医学文献,其绝大部分的成书时间都早于传世医学文献,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医学源头文献,其中有不少涉及病因内容的条文.将简帛文献中涉及病因内容的条文归纳为外感六淫、七情内伤、跌打损伤、冻伤烧伤、虫兽所伤、药物中毒、鬼神作祟、体质因素7个方面加以考释分析,可以真实地反映当时人们的病因观。
黑水城出土文献数量众多,除汉文文献外,还保存有大量的西夏文文献,尤其是西夏文世俗文献已成为研究西北民族特别是党项民族的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原始资料.西夏文医药文献是世俗文献的重要部分,是研究西夏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对这些西夏文医药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释读与研究,将为西夏医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一些已佚古方在今天的临床医学上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耆婆书》(J墿vaka pustaka)是出自敦煌藏经洞的梵文、于阗文双语医书 ,约抄写于公元 11世纪之前。它现存为 4个部分 ,有医方精选集的特点 ,属于印度“生命吠陀”体系。该医书中还有佛教影响的痕迹。文章主要从其内容结构、双语文本比较、相同医方比较等方面 ,讨论了《耆婆书》的一些特色。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