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化学 植物生物物理学 植物生物化学 植物形态学 植物解剖学 植物细胞学 植物生理学 植物胚胎学 植物发育学 植物遗传学 植物生态学 植物地理学 植物群落学 植物分类学 实验植物学 植物寄生虫学 植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学 产量相关记录62条 . 查询时间(0.075 秒)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秦岭、邢宇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对板栗6个产量相关的园艺性状进行分析,揭示了板栗果实相关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为板栗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日前,相关研究发表在《植物生理》上。
2023年10月26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完成的研究成果,他们定位了调控大豆株高的关键基因PH13,揭示了其优异单倍型在高纬度地区品种选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分子机制,明确了PH13及其同源基因在改良大豆株高和耐荫性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该研究为提高大豆耐荫性和产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2023年11月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IF: 10.2)上发表了题为“Enhancing lettuce yield via Cu/Fe-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spraying”的研究性论文。该研究成功合成了一种基于铜和铁元素的纳...
近日,中科院植物所副研究员姜闯道等与合作者在《植物生理学》上发表研究,揭示了田间波动光环境影响玉米产量的光合作用机制。
农作物产量依赖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进一步提升作物产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量的提高,而光能利用效率(Radiation use efficiency,RUE)是提高作物生物量的瓶颈。
作物田间栽培条件下,植株之间相互遮荫会加剧,不仅导致叶片能够截获的光照强度下降,还可能导致冠层光环境波动性增强。玉米作为一种重要高秆作物,栽培条件下其冠层光环境尤为复杂。因此,揭示田间栽培条件下波动光环境影响玉米产量形成的限制因素及光合作用机制对发展栽培理论、技术和品种定向改良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2年9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水稻单个产量基因通过源、库、流性状协调作用增加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机理,为水稻高产优质育种提供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
玉米(Zea mays)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在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产量是玉米生产和育种的首要目标。目前,对控制玉米穗长和行粒数等重要产量性状的QTL位点多有报道,但已克隆的功能基因还很少,而其中已报道的关于重要小分子代谢物调控穗发育过程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爱平)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健团队与胡培松院士团队合作,在《分子植物》发表论文称,他们首次揭示了“植物胰岛素”6-磷酸-海藻糖(Tre6P)调控水稻碳源分配与籽粒产量的机制,为作物高产遗传改良提供了新思路。
2021年5月22日,Plant Physiology在线发表了湖南大学生物学院郭新红课题组题为“Lectin receptor-like kinase LecRK-VIII.2 is a missing link in MAPK signaling-mediated yield control”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拟南芥凝集素类受体激酶LecRK-VIII.2作用于MAPK信号转导途径上游,参与调...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离子束生物工程与绿色农业研究中心黄青研究员课题组在提高雨生红球藻生物量和虾青素产量方面取得进展,发现加入γ-氨基丁酸(GABA)可以提高雨生红球藻的生物量并增加虾青素的产量,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藻类研究著名期刊Algal Research上。雨生红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是自然界中天然虾青素最好的来源,而虾青素因为其强抗氧化能力被广泛关注,常被用作食品添加剂,具有潜在的药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的分布模式在高盐胁迫处理下会迅速发生改变,从地上组织向地下根中积累。并且过表达AGO2基因可激活细胞分裂素转运基因BG3,模拟盐胁迫状态下的细胞分裂素分布模式,从而同时提高水稻产量和抗盐性。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植物细胞》。
2020年4月20日,国际植物生物学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郭房庆研究组的最新突破性研究成果,题为“Nuclear-encoded synthesis of the D1 subunit of photosystem II increases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and crop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团队林浩课题组和牛丽芳课题组合作揭示了苜蓿器官大小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为培育更“高产”苜蓿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是育种家的追求。但是“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是水稻育种的一个瓶颈问题。近期,技术生物所吴跃进研究员课题组与遗传发育所傅向东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利用籼稻品种93-11和粳稻品种日本晴构建的重组自交系,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绘制出一张产量与品质相关基因的高密度连锁图谱。利用QTL(数量性状位点)分析鉴定出多个控制粒型和稻米品质的QTL位点,进一步的图位克隆鉴定到五个...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