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考古理论 考古学史 考古技术 中国考古 外国考古 专门考古 考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考古学 哺乳动物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197 秒)
我国科技考古近年来发展迅速,不断运用新技术,开辟新领域,小哺乳动物考古就是其中一种,该方法在关于人类历史演进和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是有待大力开展的考古研究新领域。重庆市考古学及博物馆学首席专家、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武仙竹近日向记者透露,他率领的小哺乳动物考古研究团队,与俄罗斯学者合作,对西伯利亚李斯特文卡遗址动物化石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该遗址中有批量存在的大缺齿鼹化石...
2019年7月19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以《新的侏罗纪哺乳动物揭示了哺乳动物舌骨的早期演化》为题发表了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教授周长付为首的国际合作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是基于在我国内蒙古宁城五化地区距今约1.64亿年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微小柱齿兽” (Microdocodon) ,由周长付与国际著名古哺乳动物学家芝加哥大学罗哲西教授、波恩大学托马斯...
2018年6月6日~8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北京自然博物馆承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自然历史专业委员会支持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日前,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国际著名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题目分别为“侏罗纪树栖柱齿兽及哺乳动物生态多样性”和“柱齿兽类揭示哺乳动物原始类群的演化发育过程”的研究论文,同时宣布了对早期哺乳动物演化有重大意义的侏罗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重要发现。这两项新发现,为早期哺乳动物总体上的分异演化和广泛的演化适应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该研究由北京自...
据EurekAlert!:两项来自侏罗世中期至晚期(在1.7亿年至1.45亿年前)的化石发现显示,哺乳动物即使在其如此早的演化阶段就已经适应了范围广泛的各种生存环境。这两种来自一组已灭绝的被称作柱齿兽的早期哺乳动物凸显了专门化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比研究人员之前确认的时间要早数百万年。
中美研究人员2015年2月12日说,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两件化石显示,在距今约1.6亿年前由恐龙统治的侏罗纪,早期哺乳动物就已学会在树上攀援、在地上挖洞,表现出多元的生态适应,从而在地球上成功抢占了一席之地。
中美研究人员2015年2月12日说,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两件化石显示,在距今约1.6亿年前由恐龙统治的侏罗纪,早期哺乳动物就已学会在树上攀援、在地上挖洞,表现出多元的生态适应,从而在地球上成功抢占了一席之地。
古埃及法老陵墓上的铭文和雕刻通常会有羚羊图案。一项新研究显示,在古埃及,当发生显著的气候变化时,诸如大羚羊此类的哺乳动物的数量也会发生波动。 这项发现基于十多年前动物学家Dale Osborn开展的针对古埃及哺乳动物的考古学和古生物学调查。约6000年前,38种大型哺乳动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如今仅剩8种。
由沈阳师范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专家组成的课题组8月7日在沈阳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距今约1.65亿年的侏罗纪地层中,首次发现“哺乳形巨齿兽”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原始的具毛发哺乳动物的完整化石。
中美科学家2011年8月25日在北京宣布,经过几年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中华侏罗兽,这一新属、新种化石的发现,将有胎盘类哺乳动物起源年代向前推进了3500万年,同时校正了现代基于DNA方法测定的哺乳动物演化时间。
恐龙时代最大的哺乳动物重约10公斤,为何恐龙消失后陆地上出现了大型哺乳动物?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北京时间2010年6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古生物学家日前在一个有1亿年历史的琥珀中发现了哺乳动物的毛发。由于琥珀中这些毛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在显微镜下,毛发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尽管此前曾发现过更古老的平面古生物毛发化石,这是已知最古老的立体毛发标本。
乌兰花哺乳动物群发现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晚中新世红土剖面底部. 中国的红黏土堆积相当广泛, 其中富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 在山西、陕西、河南和甘肃都有众多化石地点. 蒙古高原也是新近纪沉积非常发育的地区, 尤其是在内蒙古中部, 已建立起哺乳动物群序列. 乌兰花动物群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序列, 并且对于三趾马动物群的地理分布和红黏土的气候环境背景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乌兰花动物群中的化石种类大多数与...
在丰富的AMS14C测年数据基础上, 对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哺乳动物鹿、猪、牛骨骼化石的骨胶原C, N同位素进行分析, 恢复中坝遗址过去哺乳动物的食性特征、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 研究结果表明, 大部分骨骼保存较好, 骨胶原流失对C, N稳定同位素的成分没有影响. 鹿骨胶原δ13C, δ15N均值分别为–23.1‰和4.7‰, 说明鹿生活在密闭的生境中, 以树叶和灌木为食; 牛骨胶原δ13...
神农架犀牛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位置最靠南和海拔最高的梅氏犀化石地点, 也是我国单一地点中材料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 材料包括颅骨、下颌骨、单个牙齿及头后骨骼等. 根据其门齿缺失、下颌联合部收缩、枕面较高、外耳道下部封闭、具有额角和鼻角、鼻中隔适度骨化、前臼齿较高冠及颊齿釉质层表面较平整等特征, 可以将其归入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 ; 但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