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先秦哲学 秦汉哲学 魏晋南北朝哲学 隋唐五代哲学 宋元明清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 中国现代哲学 冯友兰哲学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哲学史 本体论相关记录27条 . 查询时间(0.108 秒)
“道”是老子及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论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在这种情况下,对道的规定性和实质的把握,就必然成为正确理解老子及道家思想的关键性环节。经过长期的初步的研究,笔者对老子“道”的规定性作了这样的概括:“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它的实质是天地万物最本质的共相,集中表现为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面的协调、和谐或转化是其落脚点,自然...
儒家政治秩序构建的本体论依据     儒学  政治秩序  天命  人性  阴阳       < 2008/12/29
儒者的任务是要重建人间的政治秩序,期盼至善政治秩序的价值归依。为此,他们建构了一个以德治、礼治为基本治理模式的君主政治秩序样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秩序理论。以天命、人性、阴阳三个基本的哲学命题为本体论依据,儒家推演和建构出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
在先秦儒学与医学之中,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精神”的“孔窍”、“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其中,耳、目、口三窍尤为儒家修身所注重。阴阳五行理论兴起后,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得到彰显。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
内容摘要:“格竹”事件是王阳明心学发生史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揭示出朱子学内部知识论方法与道德实践目的的内在冲突及其本体论根源,而且还揭示出阳明“龙场之悟”中通过格物问题的方法论转变而完成的从道论到心论的本体论转变,从而建立起以道德理性统率知识理性的道德实践论体系。关键词:格竹,格物问题,本体论转变。  在宋明理学中,圣人之道和为圣之方是圣人之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它们在一个成熟...
王阳明读书循序致精是格竹失败六年后又一次格物实践,《年谱》记载:先生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惶惑。一日读晦翁上宋光宗疏,有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乃悔前日探讨虽博,而未尝循序以致精,宜无所得。又循其序,思得渐渍洽浃,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沉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分。[2](第1224页)  朱子格物之“物”所指范围甚广,涵盖了人类认...
格物功夫必须向内寻求,切己体当自家心体,发明心之本体至善,则人人可由此成就圣人品格。至善的性是人人生来具足的本体,无需外面增添一分,只在此心存天理、去人欲上用功便是,这就是为学的头脑处。内向性方法以性理为头脑统领知识性的物理,并不因物理有别于性理而把它排斥在外,譬如事父一事,对于其间温清定省之类许多节目的讲求:  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接受北宋五子的研究成果,从而确立了一套完整的理学理论体系。北宋五子针对佛教和道教的挑站,把儒家文化价值理念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之上进行研究,试图建立理学本体论。从目前学术界的硏究情况看,通常把朱熹的本体论的思想归结为一个抽象思辨的哲学问题,心性论的问题.就理论的思惟模式而言,这种影响当然确实存在,无可讳言,但是,这种看法抹然了儒佛之间的根本差异,忽视了原本蕴含于理学本体论所本...
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认为仁指示人所具有的骨肉情感作为平等的根据,义指示人要在各自的位置尽义务.孟子认为文化价値理念的仁义来自于人先天具有的人性.我们从儒学变迁史来看,儒学在孔子思想那里没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的体系,汉代儒学把宇宙神学论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魏晋玄学把道家的自然主义作为理论根据,宋明理学把宇宙本体论作为理论根据.儒学顺着时代的变迁,穿了...
气质和本然之性.朱子把这种本然之性和气质的结合形态称之为气质之性.如果没有这种气质,则本然之性不能具有依着处,而陷于一种任何区分不存在的混沌状态.在朱子哲学中,气质之性这槪念就是朱子哲学的关键槪念,朱子经常把气质之性表现‘道之骨子’,‘道体’的用语,朱子通过这些槪念说明具体万物中的共同之性,然后通过具体事物的公共之性而把握其宇宙本体.朱子说:“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
符合具体的物而成为具体的事物,具体的事物也处于各自最合当的位置,朱子就把这种物事解说是义.因此,仁就是共同性,义就是分殊.比喩说爱,爱就是首先爱其亲,次爱亲戚,然后爱乡里的人,爱宗族,然后进一步推到天下国家.这爱虽然是贯通家,乡,宗族,天下国家的理一,但是其具体的发用也不不能没有层次的差别性,如果没有普遍爱,则亲,家,乡里,宗族,天下国家的人不能相亲相爱,如果没有具体的差别爱,则爱就...
义礼智只是仁的发现,这种关系可以说体和用,理一和分殊的关系,体和用的关系幷不是朱子所说的那样分离的.但是朱子看来,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体用一源的关系,但是不能说明是体中有用,用中有体,理一中有分殊,分殊中有理一,互相为体用的关系.朱子认为不仅是仁和义礼智的关系为体用的关系,而且义自体里也有体和用的关系,礼也具有体和用的关系,智也具有体和用的关系.朱子说:“爱之理,是偏言则一事,心之德是专言则包四者.故...
仁心与良知的本体论阐释(一)     本体论       < 2007/12/18
本体的追寻,存在还是非存在,这是一个问题。后现代时代的到来,很容易使人们形成一种已经告别本体论的幻觉。“本体论过时了”、“哲学已将本体论彻底抛弃”之类的观点开始蔓延。实际上,追寻本体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总在本体视野的不断拓展中成就出自身是其所是的价值与自由。我们无法告别本体,如同我们无法走出自己的皮肤。只要人类还生存,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人活着,本体的问题总会不断地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呈现出来。本体论是...
仁心与良知的本体论阐释(二)     本体论       < 2007/12/18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伪《尚书·汤诰》似乎也有这种观点:“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生民百姓天生就被赋予了善(“衷”)的不变之常性(“恒性”)。四为被荀子所倡导的“性恶论”。《荀子·性恶》篇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等不待事而自生的感性欲望是“人之所生而有”的天然本性。“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一切礼义道德都不过是后天的人为。“...
仁心与良知的本体论阐释(三)     本体论       < 2007/12/18
道有一个本体存在着,又怎么知道你已经体悟或意会到了本体呢?两个哑巴相对而坐,谁心里都在嘀咕:对方在想什么?天晓得!本体大道的修证,一方面,离不开心对物自身的体悟,“得于心”才能也“求于气”;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借助于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定现象形式。这样,语言符号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得于言”才能“求于心”。所以,正确的途径只能是内与外、本与末的交相培养。正是在这一颗本体寂静的“不动心”之中,蕴藏着一切的...
熹集》第四卷,第1885页。[21]《朱熹集》第二卷,第592页。[22]《朱熹集》第六卷,第3665页。[23]《朱熹集》卷四,第1874页。[24]《朱熹集》第四卷,第1972页。[25]《朱子语类》卷一,第60页。[26]《朱熹集》第四卷,第2243页。[27]《朱子语类》卷一,第3页。[28]《朱熹集》第五卷,第3078页。[29]《朱熹集》第四卷,第2147页。[30]《朱熹集》第三卷,...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